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什么鸭先知的古诗是什么古诗

什么鸭先知的古诗是什么古诗

这个问题还是有很高的辨识度的,根据问题的关键字“鸭先知”三字,结合古诗,“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首先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一句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苏轼的题画诗,“题画诗”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题写在画作上的诗

这两首题画诗,是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是苏轼题写在惠崇的画作上的两首诗。

惠崇是当时有名的画家。苏轼诗文出色,加之对绘画有着很高的鉴赏能力,所以当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图》后,欣赏之余,题写下这两首诗作的。

苏轼对惠崇画作中的自然景色的神态描写非常生动,而且富有情趣

这两首题画诗分别是这样的: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由于绘画作品不易保存,加之年代久远,惠崇的这两幅画作很遗憾没有流传下来,但是苏轼的题画诗却流传了下来,而且成为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名诗。

从苏轼的两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可以看出,惠崇的《春江晚景》一***是两幅:一幅是春江鸭戏图,一幅是春江飞雁图。

尤其是第一首题写在《春江鸭戏图上》的诗作,苏轼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他以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全诗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画以诗传,读诗如见画。尤其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中的第一首,是一首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诗歌

诗作开篇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是苏轼对惠崇画作远处静景的描写。诗人苏轼隔着画作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次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诗人对近处动景的渲染:春江水面,一群活泼的鸭子在自由地浮荡,扑腾嬉戏。

竹桃与水鸭,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岸上竹外与江中绿水,一远一近,层次分明,富有图画的纵深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诗情与画意最为融洽。苏轼通过鉴赏画作时产生的联想,以鸭的感受写出了人的感受。江中有群鸭戏水,就使人感到春天已经暖和了。

接下来的“萎篙满地芦芽短”一句,是对画境的继续描摹,是眼前最近处的景物。萎篙,即白篙,一种野草,可以入药,也叫茵陈,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的说法。

芦芽,芦苇的嫩芽,也叫芦笋 。在长江下游,鲜嫩的萎篙和芦芽都是春季的新鲜蔬菜,也是河豚的食物,而做河豚鱼羹,都要用新生芦苇的嫩芽作配料。这样,就为后面引出“河豚欲上”的埋下伏笔

以上三句,是诗人对“春江晚景”的具体、真实地描绘,直接地再现画面形象。

结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是一种海鱼,肉味鲜美,但是肝胜、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经专业人员处理才可以成为食材。

南宋著名诗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写道:“浙人食河豚于上元前,常州江期最先得,方出时,一尾至直千钱,然不多得。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钱耳。柳絮时,人已不食。”

惠崇的画作中虽然没有描绘河豚的动向,但诗人苏轼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也可以说,河豚是苏轼想象出来的,在惠崇的画作上并没有表现出来。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苏轼用“三两枝”、“芦芽短”以及“河豚欲上”,又巧妙地暗示出这正是春天的气息,因而更能挑逗起人们美好的遐想。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苏轼的这首诗里,诗人把诗情与画意融 为一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诗中紧紧扣住“春江晚景”这个中心,从最足以显示画意特征的景物着笔,用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桃花、水暖、萎篙、芦芽,形象地表明冬天已经结束,一个生机盎然的暖春已经来到。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惠崇画的《春江晚景》画卷,但读到苏轼这首诗,眼前就仿佛出现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春水初生、绿竹猗猗、桃花绽放、群鸭嬉水,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诗情画意显得是那样活泼生动,多姿多彩,那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