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问得好,咱们今天就来谈谈中国古代的礼仪中关于席位的尊卑次序问题。
在《史记》的记录中,专门描述了关于鸿门宴中众人的座次顺序,这可不是无端无由的一笔,而是体现了当时双方的实力和心态。
关于席位的尊卑次序,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曾经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战国先秦时期,当君主召开朝会,大臣们分坐在两边(所谓“坐”,其实是跪,那个时候没有椅子,人们都是以跪为坐)。从上文中的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朝堂上,座次以右为尊。
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录长平之战中,又有这样的一段记述:
赵括当了主将,“东向而朝”,就是坐在西面,面向东,接受将士们的礼敬。
而到了明朝晚些时候,《柳敬亭传》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柳敬亭被众人拥戴,“使之南面上坐”,这就是说,在明朝末年,座次又成了以南为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建筑格局的发展变化有关。
在中国古代,人们居住的建筑大多是堂室结构,正门向南,前面有堂,是交际行礼的地方;后面有室, 是休息的地方。
在堂与室之间有个隔墙,在墙的西边有个窗户,这叫“牖”;而在墙的东边有个门,这叫“户”。
进入“室”之前,必然要经过“堂”,这就是成语“登堂入室”的由来。
在“堂”中,最尊贵的座位是面南而坐。
古代的宫殿中,皇帝开朝会,坐在北面,面朝南,臣子则朝拜君主,面向北方。所以,我们通常把当皇帝称为“面南背背”。
这就是《易经》中所谓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有一段讲的是诸葛亮去见孙权,对他说:
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孙权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就早点向曹操称臣,“北面而事之”。
那么我们知道了,在朝堂上,皇帝是面南背北而高坐,两厢的大臣们则按照官位的高低依而次排列,官位高的就排在前面,而同一排中,官位高的在右边,“以右为上”。
因此,在“堂”中,座位从尊到卑的顺序依次为:
但是,刘邦和项羽是在秦汉时期,而当时,项羽也不是君主,项羽和刘邦的会面并不是在“堂”中,而鸿门宴是个饭局,大家在一起吃饭,应该是在“室”中,这个情况就与“堂”的规矩不同了。
在“室”中,东西的距离比较长,南北则比较窄,而在“室”喝,座位从尊到卑的次序是这样的:?
在中国古代时候,对老师十分尊敬,坐席的时候,面向东方,坐在西面的席位,被称为“西席”,表示崇重。
在《称谓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汉明帝以师礼尊重桓荣,让他坐在“西席”,就是基于这个礼仪规则。
现在大家明白了,“室”和“堂”是不同的,“堂”是坐北面南为尊。而要是参加筵席,则是“室”,从尊到卑的次序依次为:
1.坐西(面东)、
2.坐北(面南)、
3.坐南(面北)、
4.坐东(面西)。
请客的主人通常是坐在东边,这是上酒菜的通道,也就是咱们通常把请客的主人称呼为“东道主”。
就是下图:
那么,按照这个礼仪规则,
项羽请客,刘邦和张良是客人,本来应该是下图的席位次序:
但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的座位安排却是这样的:?
也就是下图:
项羽很不客气,先占据了最尊贵的“西席”,又把亚父范增安排在第二尊贵的北席。让刘邦坐在较卑位的南席上,张良则在最卑位“东道”。
这是什么意味呢?
一、意味着项羽在这次会面中给刘邦来了个下马威,给他一个严重的鄙视;
二、项羽是以这种方式告诉刘邦:你必须清楚以后的政治形势,我项羽要当老大了,你要臣服;
三、要刘邦表态,这席位的尊卑安排,看你刘邦争不争,言下之意:这个天下霸主之位你敢与我项羽相争吗?
四、看刘邦集团的驯服程度,如果有任何不满,马上就收拾掉他们。
而刘邦,张良对坐席的安排并无表现出任何不满,接受了卑微,恭敬臣服,只求保命。所以,项羽最终没有接受亚父范增的暗示,留了刘邦一条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