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塞鸿秋浔阳即景》这诗歌做简要分析

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塞鸿秋浔阳即景》这诗歌做简要分析

塞鸿秋·浔阳即景  年代:元

作者: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正宫]

内容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作者: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属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对语音学和曲律的研究贡献甚著。《录鬼簿续篇》称其“又自制为乐府甚多,长篇短章,悉可为人作词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胃德清之韵,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散曲现存小令1首、套数三套。

注释:

浔阳:今江西九江市。

即景:写眼前景物。

练:白绢。

淮山:泛指长江以北淮河流域的山。

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江帆:江面上的船。

“新月”句:新月开始像团扇那样圆了起来。

塞鸿:边地的鸿雁。

赏析:

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连用五个“如”字,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太和正音谱》)。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14 21:47 〔赏析〕

傍晚时分,秋风徐徐地吹来,令人感觉全身透凉,舒服又惬意。周德清刚吃完晚饭,肚子饱得难受,他就想去散散步以促进消化。

于是,德清来到浔阳江旁,就在那附近逛了一圈。他放眼看去,只能看到几尺之内的事物,总觉没法尽兴。他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何不登上浔阳城楼,纵目远眺万里长江呢?黄昏景总是美丽动人的,得赶快登高临望抓住一景一物,饱览祖国河山啊。”于是德清就向浔阳城楼走去。

傍晚散步的人很多,也有一些人登上浔阳城楼看风景。城楼很高,德清很不容易才登上城楼。人站得高就能看得远,总有一种大地尽在我脚下的感觉,何况德清现在是站在浔阳城楼上,远近风景尽收在他眼底。站在城楼上,就有登高临远的感觉了,德清放眼远看,看到浩渺清澈的万里江水滚滚的流着,宛如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淮南远山看似“数点”,苍翠得如蓝靛。他又收回眼光看看近处,看到在宽阔浩瀚的江面上,江帆几片,轻疾如飞箭地开着,巍峨高耸的庐山上,山泉瀑布好像千尺银河要落地,快得如闪电。啊!这是多么色彩鲜艳、美丽壮观的景色啊!德清不禁感叹:“为什么我以前就没有留意到呢?真是可惜呀!原来祖国的河山是如此多娇的,就我眼前的一段江水,几座青山,几片江帆,一条山泉就已经如此美丽了,那我没看到的美景想必还有很多。看来,我以后要多出来散步才行,要把祖国的美丽河山都 这时晚霞散开了,在天边渐渐消逝,变成了雾气雾水,天色也变黑了。德清被刚才看到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不愿离去,只想再多留一会儿,他觉得还有更美丽的景色在等着他。这时一轮新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来,在普通眼里,新月就只是新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可是德清被刚才看到的万里长江的壮丽雄奇景象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他觉得这一轮新月在挑逗他,故意露着半边脸,看上去像半圆形团扇的样子。新月可真冤枉啊,她老人家用得着去挑逗德清你吗?是德清的诗情发作又在胡思乱想了。他在想:“如此娇美的江山,我应该用什么言语来描述她呢?怎样才能表达我对她的喜爱呢?”这时,一群鸿雁排成一字从天空中飞了过来,这一群雁声把德清从幻想中惊醒过来。他抬头看着这一群鸿雁,想起了王勃的“落雁与故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的名句。他想:“王勃真是有才华啊!我也要作一句诗句,要跟他的一样精妙,这样我也可以被人千古吟唱了。”

德清闭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他要把看到的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都一一描写出来,那该怎样写呢?一眨眼功夫,他就想出来了:“既然江水如白练,远山似数点,江帆、山泉都像在飞,新月只有一弦,鸿雁要南飞,那我知道如何描述如此多娇的江山了。”于是,德清下了城楼,就飞快地跑回家,拿起笔就写“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他一口气就把这首曲写了出来。他摸了摸胡子,看着曲子,不禁为自己那么有才感到高兴。他想:“今晚的散步真是正确的选择,明晚还得去,如此娇丽的江山真该多去观赏,而且还是我作曲的好材料。”想完,他有再一次拿起自己的作品欣赏起来。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14 21:48 特点:一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

这是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写景即兴之作。浔阳江,即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那段。作者把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七种景物,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又组成了一幅秀美河山的秋光图。

开篇伊始,气势不凡: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清色似染。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如流电。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一、二句是静态画面,三、四句是动态镜头,动静变换,错落有致。

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和前四句相比,这两句笔势由急渐缓,由刚转柔,显示出一种朦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面,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