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从军行七首(其五) 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一幅怎样的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从军行七首(其五) 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一幅怎样的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

赏析补充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 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 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 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 辕门 ”,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 及行军途中的情景。“红旗”代指戍边部队;“半卷” 既表现军旗的舞姿,又传达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 斗志昂扬的高涨士气。浩浩荡荡的部队如湍急的铁流 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烟尘滚滚,遮 天蔽日,阳光也仿佛骤然变得昏暗。“日色昏”三字, 借光线之弱渲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 气概和景象。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部队脚下所溅起的 “风尘”之中,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 战斗之激烈待援。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示出 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来前方部队报捷的喜讯。“夜 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来 之不易。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 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 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部队将士乍 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 泣声,先头部队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 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部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无 敌的英雄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含蓄 深沉,耐人寻味。诗的第一句写部队急行军时的情景, 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 人。诗的第二句也没有直接写戍边将士如何开拔出征, 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 ”,以红旗来喻指军队。这 两句都写部队行动的情景,似乎都没提到人,但画面 上人的活动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从而使诗句 显得分外含蓄、深沉。诗的结句也颇见功力,它虽然 不说前军获胜 ,但是胜利的氛围却充溢于字里行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敌酋被擒,敌兵这些 乌合之众岂不如鸟兽散?因为诗句充满较大的想象 空间,使诗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