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高中时期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确实让人难忘到流泪)。
其实凄惨不凄惨是相对的,就这样说吧,如果你是一个富二代,天天锦衣玉食,每天有人伺候。不好的不吃,不贵的不吃,突然又一天,你爹告诉你:儿子,不行了!咱家破产了,我们一无所有了。我们要出去住平房,天天劳作,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过活!你说你惨不惨,惨不惨!可能你还觉得好像也不惨呀,很多人现在就这样。可是你让王某聪试试,问他怎么样!
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本有闭花羞月之貌,还弹得一手好琵琶,理应有更美好的人生,但最终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无奈地嫁给远方的商人。用现在的话说,一把好牌却被她打得稀烂,不知道她是否还有另外的人生选择?
从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述,我们知道,她曾经家住繁华的京都,有着高超的音乐才能和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美丽容颜,“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应该也曾经吸金无数,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最终却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结局,跟随商人来到京都千里之外的江西。
且不论社会的因素,从琵琶女自身的经历看,这样的人生结局想必也有其自身的因素。她本有着较好的自然条件,貌美无双,技压群芳,理应有更好的生活,但却事与愿违。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在该奋斗的年龄,她选择了任青春时光白白消耗,没有为自己积攒更多的人生资本,反观现在一些努力的艺术人才,在从事演艺事业的同时,也办培训,从事教学,办公司等,进行多方面的投资发展。不知道琵琶女年少时是不是可以学习琵琶教学或词曲写作这些可以比较长久从事的工作。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家庭发生变故,她也容颜不在,除了家人没有别的选择。没有未雨绸缪的规划,当出现突发事件时,不能自如应对。谁也不能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就像新冠肺炎的突然到来,不时之需的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千金散尽还复来”虽然潇洒,但一分钱困倒英雄汉的窘迫也令人难堪。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梦见年少的不经事,叹息今日的悲凉生活,怎能不泪水涟涟。
创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