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纳凉>>是描写的什么季节

<<纳凉>>是描写的什么季节

夏季

纳凉》诗赏读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夏夜炎炎,暑气逼人,如何消暑纳凉?诗人靠着大自然的造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避暑纳凉。诗人年纪不少了,需要“携杖”,而即使携杖,他也要到户外纳凉。首句中的“追”字用得最好!一个“追”字,说明诗人对“柳外凉”的喜爱和迫切之情,间接透露了那里的景色甚佳。那是什么地方?

第二句诗,即作交代,那是在一条很漂亮的桥——画桥的南畔。在过去,尤其在古代,那些石桥晚上基本是不通车的,没有危险,没有污染,倒是人们聚集的场所。这个画桥南畔,就是长满杨柳的地方。有桥必有水,在河边或湖边柳树之下坐着,的确是很惬意的事。那么,如何坐?诗人用“倚胡床”三字。胡床是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为棕绳联结的坐卧家具,可以折叠,取放方便,也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着的马札,各类的沙滩椅亦仿此而制。这个“倚”的姿势如何?是靠,是坐,是睡?唐代杜牧的《秋夕》诗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句,有的版本将“坐看”作“卧看”。坐和卧,我们现在是很不同的动作,但坐胡床,卧胡床,以及倚胡床,对古人来说都是差不多的。此句中的“倚”字也用得妙,这一动作,很能表现出诗人潇洒、安逸的姿态和心境。

在这画桥南畔纳凉,如果没有人作伴,又或者没有其他的娱乐,毕竟是美中不足。原来,作者是不会寂寞的,明月升空之时,便有笛声吹起,这笛声从何而来?是在船上传来的,可见这里也是船家聚居之处,是否如南京的秦淮河,广州的荔枝湾?这笛声不是一两曲,吹笛者肯定也不是一两个,因为笛声是“参差起”的。我还可以大胆地这样设想:吹笛者的水平肯定不低,因来此纳凉者,不仅有平民百姓,也有如秦少游或陆放翁那样的仕宦之人。此句中的“参差起”三字,让我们如笛声入耳,使得诗歌骤然生动起来。

如果说前三句写出了绿、彩、白等色,写出了笛子的乐声,写出了作者的动作心情,让读者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有强烈的接触的话,那么,末句,诗人还要让你的嗅觉也用上——风定池莲自在香!一池莲花,凉风吹拂,肯定会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作者的巧妙不是“风送清香”,如果这样反有点俗套,作者写的是“风定”,即没有风;没有风吹,会给纳凉人送来清香吗?请放心,“池莲自在香”。没有风,在这里也能闻到池莲之香,而有风呢,那就更不用说,纳凉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写了众多的事物,如柳、桥、床、月、船、笛、风、莲等;顾及到色、声、味,而作者的心情、志趣,在不多的动作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中,完全可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