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蒹葭》大义:诗经里的真善美

《蒹葭》大义:诗经里的真善美

在《诗经》里,有一首诗别具魅力,历经数千年,依然稳居中国最美情诗 TOP 10 前列,历代学者无不为之着迷,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有玩味所得,精彩纷呈,历久弥新,这首诗就是《秦风·蒹葭》。

《蒹葭》的横空出世就是一个传奇,它没有出现在风情万种的卫国、郑国,居然出现在好勇斗狠,人情凉薄的战斗民族——秦国,好比沙漠里忽然开出一片薰衣草的花海,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

这首诗沿袭《诗经》一咏三叹的传统,以蒹葭起兴,配合霜露、薄雾、秋水、伊人的意向,一种萧瑟的壮美扑面而来。蒹葭者,芦苇也,大片茂盛的芦苇,在秋风中清冷飘逸,那种朦胧迷离,让人心神荡漾。

伊人若即若离,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痴情人忽而顺流而下,忽而又逆流而上,却被被秋水阻隔,求之不得。此等人间奇苦,与天光水色情景交融,让“距离产生”的美也突然变得残忍,诗的“兴、观、群、怨”在诗人精妙的笔触下,引起了世人强烈的***情,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 (诗人) 深致 。”

作为一首情诗来读,它是凄美的。然而,作为出现在《诗经》里的神品,自有其深意,此中最难解的就是“伊人”是谁?

如果按照最浅显的情诗解读——伊人就是作者所魂牵梦绕的心上人,这也未尝不可,后来琼瑶女士的名著《在水一方》被拍成电影,同名主题曲化用《蒹葭》广为传唱,就将这个刻骨铭心的爱恋表达出来。

然而,“ 非妙慧者,不可言感;唯古诗人,始可云怨” ,后世学人之妙慧者,纷纷乍现灵光,特汇集两个精彩观点,以飨诗友:

一,“牛郎织女”说

北师大教授李山先生本着求真的态度,考据出这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李山老师联系历史,联系周代礼乐的建设,指出这首诗的背景墙——秋水和岛,应该是西周时期的一个礼乐建筑,名为“辟雍”。西周的大片水域围绕的辟雍建制,据专家研究考证,就在今天西安市西与咸阳市交界的地带。这里,古代有大片的湿地沼泽,方圆40华里。水源发端于终南山,名叫沣河,古代称丰,大致南北向流,下游北偏东流入渭河。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者为了寻找西周镐京遗址,到沣河中游西周故地做实地踏查,有一个与《蒹葭》诗篇相关的发现:在汉代昆明池靠北端,推测也就是西周辟雍水域所在的地方,发现了一座石头雕刻的男人像。

那么,这个石像是谁呢?很幸运,文献有记载,他就是牛郎。汉代班固和张衡作《二京赋》《两都赋》,都曾写到他,前者说:“左牵牛而右织女。”后者谓:“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这就是说,牵牛像的左手方向还有织女像。按照这一线索,人们在昆明池水域之外,在牵牛像所在小岛的西南方向的一个村庄,居然发现了另一座女性石像,即织女的石像。真是巧得很!两座石像,正好是一左一右,隔水遥遥相望。

《蒹葭》后来的姊妹篇——《古诗十九首》其中有一首诗就以牛郎织女为题: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大意是什么呢?闪亮的牵牛星与皎洁的织女星隔天河相望。织女伸出素手,札札然侍弄着织布机,可是“终日不成章”,“章”,就是完整的一幅布,总也织不成。因为她心里思念的情郎可望不可即,泪如雨下。天河的水清又浅,但人世就这么麻烦,就这么一汪水,又清又浅,却永远地将他们天隔一方。

于是他们只好在“盈盈一水间”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脉脉不得语”,连个知心话也说不成。故事还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突出有情人被隔绝的无奈。诗篇充满了同情。

二、河神冯夷说

在孔子看来,诗作为一种教化,本身是发挥着善化百姓,移风易俗的作用。

最近刚刚去世的巴蜀学者流沙河先生认为,《蒹葭》这首诗本与爱情无关,它是记录春秋时期,秦国人在黄河岸边祭奠黄河河神冯夷的民俗活动。

流沙河先生认为这首诗写得虚幻缥缈,有一种神秘感——这个“伊人”一会儿“宛在水中央”,一会儿又“宛在水中坻”,一会儿又“宛在水中沚”,(按:如同列子御风而行),如果是现实中的人,又不是拍武侠电影的特效,这怎么解释得通?

所以唯一解释就是祭祀河神,祭神如神在,古人老百姓至诚如神,眼前的幻想只是心里对神的敬畏。那秦国人祭祀的这个河神冯夷是什么来历呢?

传说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这人一心想得道成仙,不务农事。有一次,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功夫不负有心人,冯夷喝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眼看大功告成!

就在第一百天(时已至农历八月),冯夷跨过黄河浅滩去摘水仙花,突然黄河涨水,冯夷来不及躲避,滑倒在水里被淹死了。

冯夷一肚子怨恨,死后向玉帝告状,玉帝见其可怜,黄河又四处泛滥,无人治理,便封冯夷为河神治理黄河。

冯夷终其一生,夙兴夜寐,查水情,画河图,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

垂老之际将河图交给大禹,大禹得此河图,终于把黄河水治理妥当,造福人类,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所以每到农历八月,人们便到黄河岸边祭祀这位贤人。时间长了,慎终追远,便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

沙老深通天文历法,他进一步研究,认为诗中所说的“白露”和二十四节气的“白露”没有关系。《蒹葭》中的“白露”指的是露水、露珠。

《蒹葭》三段的开头,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示时间从清晨天刚亮持续到上午。清晨,白露凝结为霜,太阳出来了,霜又变成露,上午了,太阳还没有把露水完全晒干。这里表现的景象应该是黄河流域的寒露季节,在农历的八月(公历10月上旬),而传说中的黄河河神冯夷正好就是农历八月初五落水而亡的,所以,仲秋时节祭祀冯夷合情合理。

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反映了民俗活动中人们追慕先贤,不辞劳苦。将虔诚祭奠的心情表现得凄婉真切。

三、立身求道说:

我们发现,无论是李山教授的牛郎织女说,还是流沙河先生的河神说,都给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赞叹学者们广博的知识架构,通透敏达的直感。

诗的魅力不仅于此,还在于它微言大义,马一浮先生说:“ 诗以感为体。感有深浅,其言有粗妙,故言之精者,必其感之至深者也 。”感受深,所动之情亦深,这个感受的深浅,跟生命的境界有关,跟所立的志向有关,所谓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也。

正如屈原以“香草、美人”代表他高洁神圣的理想,所谓“伊人”,亦可比喻为作者追求生命的浩浩大道,这个道是光明、永恒的,然而这个求道的路非常艰难,外有时运之艰难,内有自性之偏狭,往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语)。

“人心惟危,道心唯微”,人心和道心都是与生俱来深植于自性,道心为天性,亦可称为性情,顺流而下,溯游从之。即“率(循着)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语),定能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水中的沙洲、高地) ,见道、悟道、体道、得道。

人作为生物体的存在,有自私放逸、贪嗔痴慢疑的强大本能,必须要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化解、涤荡、修正,这个修养的功夫极其艰巨,所以道阻且长(漫长)、且跻(险峻)、且右(曲折)。

所以,这首诗作为一种更深远的价值,昭示着人类文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向上的方向和动力,建立庄严美善的人文世界,而避免人沉沦在原始本能和欲望中,陷入无妄无明之苦。

如此,《诗经·蒹葭》之真、善、美的大义备矣,生民之本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