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副手的诗句

关于副手的诗句

01 边塞诗派

在盛唐时期,还有一个作家群,是以边塞诗为主的。

主要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有比较长的军旅生活的经历,有军队生活的体验,而另外一些人呢,有的只有短暂的军旅生活的经历,有的甚至是根本没有军旅生活的经历,也就是说没有到过边地军营,但是他们对于边地生活,对于边塞的风光景物,他们是倾心向往,所以呢,他们也写了一些边塞诗。

那么,在这批诗人中,他们的诗歌都写军旅征战的生活,都写边塞风光景物,和一些边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征人思妇的深切思念。

因为这些作家他们诗歌的思想内容,大体相同,诗歌风格大抵相近,所以,人们就把盛唐时期这样一个作家群,就称为“边塞诗派”, 其中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

当然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一大批作家了,像大家熟悉的王昌龄,王之涣,崔灏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声势比较大的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应该说是相当繁荣了,其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盛唐时期,会出现这样一个边塞诗派?

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原因和文学自身的原因这两方面来看一看。

02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第一个就是社会现实的状况,盛唐时期,唐王朝国势鼎盛,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边疆驻军众多,边事不断。

那么,第二个社会原因是,由于国家蒸蒸日上,文人的精神状态昂扬奋发。

所以说,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大师涌现,应该说和文人的这种精神状态是大有关系的。有些作家并没有长时间的军旅生活,甚至是没有军旅生活经历,但是,他们也向往边塞,向往军旅,也写了很多边塞诗。

03 文学自身的原因

这是我们从社会原因来考察,再从文学自身的原因来看。

中国边塞诗历史渊源悠久。尽管在盛唐之前,还没有一个边塞诗派,但是边塞诗是古已有之,比如先秦的《诗经》、《楚辞》都有军旅征战的内容,写了人物的思想状态,写了为国捐躯的这种精神。

秦汉时期的汉乐府中均有描写战争的篇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渐多,比较有名的曹植的《白马篇》,鲍照的《北门行》等;隋和初唐,边塞诗更趋繁荣和成熟,像《从军行》。

可以说,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初唐时期,有关边塞生活的内容,有关军旅生活征战的内容,有关抒写征人的雄心壮志,为国捐躯的这些内容,可是说是不绝如缕了。

这些都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开了风气,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这是我们探讨了一下,盛唐为什么边塞诗如此的繁荣。之前是有边塞诗,没有边塞诗派,那到了盛唐时期,同时涌现了一批这样的作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诗派。

上面,我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什么叫边塞诗,边塞诗形成的原因,下面,我开始谈谈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之一,岑参。

04 边塞诗人杰出代表人物岑参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岑参的家事和生平。

岑参(715—770),南阳人,相门之后,也是说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做大官的。他的曾祖父,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

但是,岑参之人不愿意像普通文人那样,从头爬起,做个小官,不犯错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三年一个小升,五年一大升,慢慢往上爬,他呢,不愿望走这样仕途的老路,而愿意到边地去建功立业。于是他就主动要求到边地去供职,这样呢,他有两次到西北军中供职的经历。都是在今天的新疆。

第一次,于天宝八载(749年)赴安西,呆了两年左右,回到了京城;三年之后,天宝十三载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副手,类似于军中的副官)。在新疆长达八年的军营生活经历,为他的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后的条件。

回朝以后,经杜甫等人的推荐下,做过一些官职,于宝应元载出任关西节度判官,以协助平息叛乱,后又讨伐过安史军的叛乱。后出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05岑参的诗歌创作

岑参有丰富的军旅生活经历,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岑参热爱军旅生活,以赤诚之心投入军旅生活。

他写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这首诗,表达了他此时的心情。写出了为了王事,就不考虑个人的利益,不考虑妻子这么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对他写边塞诗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06 岑参边塞诗的内容

这么多边塞诗,都有哪些主要内容,我们来看来一下。岑参边塞诗的内容,大概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既体现了本人的精神状态,也体现了盛唐诗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的健康心态。

这一内容为盛唐边塞诗人所***有,而岑参则尤为突出。

他曾经一再的表示,说“

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银山碛西馆》)。

“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这都表明了,他想要在边疆,在战马,在战场上,求取功名,这才是英雄一丈夫。

在安史之乱暴发以后,他又把从军与平贼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像他的行军二首里面,讲到这方面的内容:

后悔早年多念念书,如果学学弓箭的话,也可以亲自去杀敌去。所以,这么一种雄心壮志,这么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在他的边塞诗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第二个,详尽而真实地描写军旅生活。如其《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这些诗作,既写出战士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某些哀怨不平,既有将士们对军旅火热生活的赞美歌颂,也有对军旅征战的恐怖遭遇的描写。

这些雄心、哀怨、歌颂、恐怖的体验,都为读者提供真实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新鲜内容。

也就是说,在传统边塞诗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新鲜的内容。

第三个,对边塞风光景物及边地风俗民情的描写。

这在岑参的诗中是非常具有特色的,甚至某些东西呢,可以补史书之不足。岑参的主要军旅生活在西北边地新疆一带,所以他的边塞诗对新疆的边塞风光景物有着大量的描写。

比如,写火山云的瑰丽(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热海水之炙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天山雪之常年不化(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早来的风雪严寒(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军中的宴会(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异族的歌舞(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生旋风。 )、各族人民的融洽交往(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这些罕见的风光景物和异域风情,是我们内地人看不到的,给边塞诗带来了全新的内容,这样就使读者耳目一新。

此外,还有一些表达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比如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像他的《逢京入使》,还有大量的送别诗,都表达了乡情和友情。

07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很有特色的。

形式上:

岑参边塞诗最主要的特色是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形式上,岑参多采用形式自由的歌行体,也就是说形式比较自由,尤其擅长使用七言歌行体(白、走,轮)。

因为这种形式,篇幅长,诗体灵活,适宜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情绪,注意内容的表达,即事命题,极富创作性,字里行间充溢着奇情壮彩,把他这种雄心壮志,高昂情怀都富有艺术性的表现在了诗中。

从他的主要表现手法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的想象,二是奇特的夸张,三是节奏的多变。

如其《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并非只是随军出征生活的纪实,送他的主帅去讨伐敌人,但是诗中描写征战的环境,描写军中的生活的艰苦,将士们这种高昂的斗志,这首诗并不是纪实,而作者结合环境,加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

完全是出于一种想象,当时的环境,战况,都写得非常生动,既有丰富的想象,又有奇特的夸张,也有精妙的比喻。

再比如大家,很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同样是想象奇壮,比喻精妙。

节奏的变化上: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破偶为奇,三句一转韵,奔腾跳跃,有如急风骤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或两句一韵,或四句一韵,韵换意转,跳跃灵活。

岑参的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取景生动,想象奇特,比喻新奇,色彩丰富,画面瑰丽,意境高远,情景交融,形成奇壮瑰丽的艺术风貌。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这说明奇丽是岑参诗歌的主要特点,但是这种想象奇丽又不是一味的猎奇夸张,而是贴近于现实生活,写得入情入理,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当然,他写景抒怀绝句这类的内容,也写得很有特色,如其名作《春梦》、《逢入京使》等。

此外,他虽然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但他还写过不少山水诗,其山水诗数量仅次于王、孟,并以“清丽”著称。

岑参的诗在当时和后世均享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