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关于中庸诗句

关于中庸诗句

1.关于中庸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关于中庸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摘抄《中庸》优美句子(不少于100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

4.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

5.求中庸里的名句

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第一章《纲要》)2、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第一章《纲要》)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章《纲要》)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纲要》)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纲要》)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第一章《纲要》)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第一章《纲要》)8、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纲要》)9、朱熹: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第一章《纲要》)10、朱熹: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第一章《纲要》)1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二章《知人》)1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三章《正心》)1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四章《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