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伯瑜泣母》文言文翻译
《伯瑜泣母》文言文翻译:
韩伯俞,汉代梁州人。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辨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枝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
《伯瑜泣母》出自于汉·刘向《说苑·建本》
《伯瑜泣母》文言文的原文是: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聚乐。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
2. 文言文《伯瑜泣母笞》的译文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
得罪笞尝痛,今母力不能使痛,是以泣。”故曰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
罪,使可哀怜,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其色,其次也;父母怒之,作于意,见于
色,下也。
伯俞犯了过错,他母亲鞭打他后他哭了,母亲问“以前打你没见你哭过,今天怎么哭了?”他回答“以前我犯错挨打时很痛,现在母亲的力气不能把我打痛了,所以我哭”。因此而说父母生孩子气时,不用言语斥责,不带脸色,让他自己感受到所犯过错并让人怜惜,这才是明智的行为;父母生孩子气时,只是不用言语斥责、不带表情(孩子没有感受……),就不那么明智了;父母生孩子气时,又是言语斥责,又没好脸色,则是最不明智的行为了。
3. 速求文言文翻译阮孝绪传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阮孝绪传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为什么牵连到我们呢?”终于获得赫免.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为当时的名流所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天监十二年,孝绪与吴郡范元琰一起被征召,都不 *** .陈郡袁峻对他说:“古时候,天地闭合,贤良的人隐藏不露.现在世道清明,而你还躲避起来,可以这样吗?”孝绪回答说:“古时候周代的朝政虽然清明,伯夷、叔齐还是不厌弃采摘野菜;汉代的世道虽然兴盛,黄石公与绮里季也不以在山林中生活而苦闷.做符合仁的事全靠自己,哪里在乎什么人世?何况我也不是古时候贤哲一类的人?”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母亲说:“孝玉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撰写有《高隐传》,上自炎、黄时代,下到天监末年,反复考虑,分为三品,***有若干卷.又在文章中写道:“至道的根本,其可贵之处在于无为.如果能体会这道的根本和行为的踪迹,领悟那或隐抑或显露的道理何在,那么,孔子、庄子的思想就能明白一大半了.”。
4. 范无琰为人 文言文翻译原文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祖悦之,太学博士征,不至。父灵瑜,居父忧,以毁卒。元琰时童孺,哀慕尽礼,亲党异之。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渡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2译文
范元琰,字伯珪,南朝时吴郡钱塘人。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从没有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元琰家中很贫困,仅靠种菜维持生活。有一次,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元琰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
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元琰因此伐木,把伐木作为桥,(让偷竹笋的人)从桥上过去。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之人。
5. 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译文.谢谢见刘向《说苑》 卷三 建本 略译如下: 伯俞犯了错,母亲责打他他哭了。
母亲问他:“以前打你没见你哭,为什么今天哭了?”伯俞回答说:“以前我犯错挨打时很痛,但现在母亲打我没力气不能使我感到疼痛了,所以就哭了。”所以说父母对子女发怒的时候,不一味发脾气,一味打骂,而是让子女深深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悔悟到令人哀怜的程度,这是最好的方式;父母对子女发怒时,只是不发脾气也不打骂,这是差一点的方式;父母对子女发怒时,只知道又发脾气又打骂,这是最差的了。
关键是两处不好解释:一是作于意,见于色。 这个意思很简单,指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来,不过直译不大好译。
意,指态度,心理状态。色,指言行,外在表现。
一是深受其罪,使可哀怜。这里不好解释,应该是说父母要让子女深深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诚心悔改的态度令人哀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