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一剪梅》词:“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有名女诗词作家,而词最有名。18岁嫁金石考据家赵明诚为妻,夫妻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同从事金石研究,早期生活优裕快乐。金兵入冦中原,明诚病死,从此流寓南方,最后为生计所迫嫁与市侩,生活颇不如意,后离异,又几曾改嫁几曾离异,最终于穷困孤老中死去。
这首《一剪梅》词,是写其丈夫赵明诚一次远离她去后、她日夜盼望丈夫的回来及丈夫的消息的心情。
这一句是说她天天盼望丈夫的来信,终于在一天明月当空的晚上收到了丈夫的来信。
这儿虽只有三句话,十几个字,但却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 “锦书”,一个是 “雁字”。
锦书,表示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列女传》。
相传,东晋时前秦著名女诗人苏蕙的丈夫远戍流沙 (北疆),苏蕙思之甚苦,于是写了凡八百四十个字的回文旋玑图诗织在锦缎上寄给丈夫,表达内心的思念之情。“回文” 是一种诗体,诗句中的字顺读倒读均可成诗,据说苏蕙的《旋玑图》诗乃此诗体中的名篇,唐代武则天有《旋玑图诗?序》,据其序说:“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反复回环,皆成章句。” 陈道望《修辞发凡》:“(苏蕙) 所作回文诗,系以八百四十一字,排成纵横各以二十九字的方图,回环反复读起来,可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
《晋书?列女传》文字是这样写的,“窦滔妻苏氏,始平 (今陕西省兴平县) 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 (前秦主,氐族人) 时为秦州 (晋武帝泰始五年置,治南郑,即今陕西省南郑县) 刺史,被徙 (调迁) 流沙 (沙漠地带),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根据这条记载,后诗文中遂引 “苏蕙”、“苏若兰”、“苏娘” 其人为工于诗文和织作、富于情感以及感念夫君的好女子的代称;以 “织锦”、“织锦回文”、“织回字”、“织回文” 、“回文”、“锦书”、“锦字” 等用典形式借指妻子寄来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或情诗,也指才女们的词工意美的佳作。
雁字,鸿雁群飞空中,时现 “一” 字或 “人” 字,因称雁字。但这儿却不这么简单,在这儿有表示传书递信的人,有了这重意思,这样便牵扯出了古时 “鸿雁传书” 的一个典故来。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相传,汉武帝时大臣苏武奉诏出使匈奴,被匈奴王囚于北海某泽中放羊。18年后到汉昭帝时匈汉和亲,匈汉双方和谈时汉方使者要求匈奴王放还苏武等人。匈奴王不答应,并扯了个谎言说苏武已死多年。汉朝使者早就探知苏武等人还健在目前还在北海中放羊,于是机中生智也扯了个谎言质问匈奴王:“我们的皇帝这前不久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射落了一只大雁,雁脚上系有苏武的亲笔信,说他在北海某泽中放羊,大王您怎么说他已死了呢?”匈奴王一听,大吃一惊,见汉方使者连苏武现在住的地方就说出来,信以为真,只得放还苏武等人。
《汉书》原文是这样写的,《苏武传》:“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苏武等,匈奴诡言 (欺骗性地说) 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 (当年随苏武出使匈奴的人之一)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 (匈奴王) 言天子射上林 (苑名,汉武帝时扩建,专供汉帝游猎时所建造的场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至户县、周至一带) 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用丝娟写的书信),言苏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言以让 (责备) 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使者曰:‘武等实在’。”
从这段文字记载,雁足传书虽是汉朝使者欺骗匈奴王编造出来的谎言,但这故事生动有趣,被后来文人在诗文中广泛引用,常以 “鸿雁”、“雁足”、“归鸿”、“归雁”、“上林雁”、“苏武雁”、“苏雁”、“子卿 (苏武字) 雁”、“传书雁”、“书雁” 等为传递书信的信使之谓,但多指为男女两情通殷勤的人;以 “便羽”、“便鸿”、“雁书”、“雁帛”、“雁札”、“雁字”、“雁信”、“苏卿信”、“苏武信” 等等为书信的借指;以 “苏武传书”、“飞鸿传书”、“鸿雁传书”、“雁足传书”、“雁寄书” 等用典形式表示传递书信、音信互通;以 “雁断”、“鸿杳”、“云鸿信杳”、“鸿雁无音”、“雁书稀” 等用典形式表示书信断绝、音信不通。
苏蕙织回文诗于锦缎上寄给远方的丈夫,而苏武又凭雁足传递书信,这都是两个古所传有名的有关书信和传递书信的典故,这样作者写她思念丈夫和想及时得到远方丈夫消息的心情的词作,自然而然地便想到这两个典故,于是她连用这两个典故,来突出她殷切思念丈夫和渴望得到丈夫消息的这一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