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佛法小知识7:佛教如何看待孝道

佛法小知识7:佛教如何看待孝道

佛教起源于印度,以断烦恼、求解脱为修行目标,大约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东汉、两晋的发展与中华文化融合,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中华文化的正统——儒家——对于纲常伦理十分重视,因此,基于亲族中后辈与长辈之间的伦理出现的“孝道”也格外被强调,先后出现《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二十四孝》等弘扬孝道的经籍,那么,起源于印度、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是如何看待孝道的?

答案是佛教对于孝道同样十分重视,佛教的回向偈中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一句,“上报四重恩”分别是指报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未来的世界是否有国家概念我们不清楚,但至少国家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国家为人民提供安定的环境,有了安定的环境才能从事各种活动,其中就包括了修行佛法,因此国家于其人民有恩;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在累世的轮回中都与我们结过缘,或是我们的父母,或是妻儿,或是朋友,甚至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或所见过的一花一木,大乘佛法也要求信众要发愿、无有差别地与众生结缘以便于度化,不论顺缘、逆缘都是提升修行的机缘,因此众生于我们有恩;对于娑婆世界而言,没有佛陀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虽然也能修成辟支佛,但所需的因缘(条件)更多、修行的难度也更大,有了佛法,信众才可能有机缘接触到佛法,才能在佛、法、僧三宝的熏习下一点点进行修持实证,因此佛法于信众有恩;人是娑婆世界中最有智慧根器的生物(这或许也是民间传说故事中各种精怪都渴望修得人身的缘故),没有父母我们连人身都无法获得,也很难报其他三重恩,而且,父母对于孩子有养育之恩,绝大多数父母(尤其受东方文化影响的父母)对于孩子都有着厚重的爱与责任,因此,父母于我们有恩,并且父母是四重恩重最为基本的恩德。

佛陀本人对于父母也十分孝敬。佛经上记载,他体会到生老病死、世事无常之后想要出家,但父亲净饭王要求他娶妻之后才能出家,于是他娶了够毗耶、耶输陀罗两位妻子,在净饭王的要求下又生下善星、优婆摩耶、罗睺罗三个孩子后才离开皇宫寻师求道。净饭王离世时,佛陀闻讯回来替父亲举办丧事,亲自为父亲入殓,并将其葬于他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

佛陀出生七天后母亲摩耶夫人便离世了,他由姨母(也是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养育长大。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后,为报生母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他降临忉利天为母说法,大乘佛教的入门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便是在此次说法中形成。此外,佛陀还曾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讲《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收藏于《大藏经》的《疑似部》)。

总的来说,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与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有关,也与佛教自身的基因天然与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高的契合有关,孝道便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础上,佛教文化才能与中国文化进行平滑的融合并发展出我们自己的佛法——北传大乘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