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一首诗词引出苏轼父子和一位著名书法家的深厚友谊

一首诗词引出苏轼父子和一位著名书法家的深厚友谊

一首诗词引出苏轼父子和一位著名书法家的深厚友谊

《董储郎中尝知眉州,与先人游,过安丘,访其故居,见其子希甫,留诗屋壁。》

宋苏轼

白发郎潜旧使君,至今人道最能文。

只鸡敢忘桥公语,下马来寻董相坟。

冬月负薪虽得免,邻人吹笛不堪闻。

死生契阔君休问,洒泪西南向白云。?

这是北宋大家苏轼的一篇悼亡诗,从这篇诗文中引出一段感人的故事,也让我们了解到一位湮灭于历史中的北宋书法家的点滴故事,这位书法家就是北宋时期的董储。

遍查历史,并无董储传记,然而在《东坡集》和《历城县志》中略有记载。 《东坡集》 : “董储,一作董如,密州安丘(今山东安邱)人。官郎中,能诗,有名宝元、庆历间。其书尤工,胜李西台。” 。文中的 李西台 ,为北宋书法家 李建中 (945年~1013年),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人。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 西京留司御史台 等职,被人称 “李西台” 。

李西台 土母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西台的书法在宋代名气就很大 ,南 宋高宗赵构 编著的书法理论著作《翰墨志》称: “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至太宗皇帝始搜罗法书,备尽求访,当时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异。” 。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 《同年帖》、《贵宅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有 《土母帖》 ,曾刻入清《三希堂法帖》中,被誉为十大行书名帖之一。而苏轼更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其认为董储的书法在李西台之上,可见董储的书法造诣之高。可惜的是迄今并无发现有董储的传世作品,无缘得以观瞻。

李建中 同年贴?

关于董储的简介,在清修《历城县志》中略有记载:“ 董储,字尧卿,工诗善书,宋真宗时登进士第。 宋仁宗天圣初年为滑州观察判官,由翰林侍读学士孙奭举荐,特诏授太子中允。天圣十年(1032年),董储以太常丞知历城县,曾带领民众修浚济水,使百姓受益。景佑元年(1034),董储以屯田员外郎知宿州。次年,时任龙图阁学士的范讽因事贬官,董储因与范讽友善,坐黜为吉州通判。”。然而也是简单介绍,只是介绍到1035年,后面并无过多的资料。

那么,苏轼和董储是什么关系呢?为何苏轼会写下关于董储的悼亡诗词呢?我们就需要从诗词中去找寻。这首悼亡诗题目很长, 《董储郎中尝知眉州,与先人游,过安丘,访其故居,见其子希甫,留诗屋壁。 》 ,其实更应该称之为注释。

从题目可知,当时董储已经去世,苏轼称之郎中,那么董储官职最高应为郎中(正六品),曾经任眉州知州(从六品?)。董储知眉州时和苏洵交好,并且曾夸赞苏轼(见诗文),苏轼生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那么可知董储知眉州和苏洵交往年代,大致在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之间。这首诗创作之时,是苏轼熙宁七年(1074年)知密州时的作品,当时董储和父亲苏洵皆已作古,苏轼前往董储故居祭拜,见到其子董希甫,不胜感慨,因而留诗纪念。

“白发郎潜旧使君,至今人道最能文。” ,首联缅怀董储的人品和艺术造诣。引用了“郎潜”的典故,引自 《后汉书·张衡列传》 中张衡的 《思玄赋》 : “尉尨(méng)眉而郎潜兮,逮三叶而遘(gòu)武。” 。

沈思好客,颜驷为郎?

“郎潜” 的来历出自魏晋时期的杂史传记《汉武故事》,大意为有一次汉武帝去侍卫宿从官署,看到一位鬓眉皓白的侍卫老郎中,就问其何时为郎官,这位老者说他叫颜驷,在汉文帝时就是郎官,然而汉文帝喜欢文人不喜欢武官,因而没有提升;到了汉景帝时,汉景帝喜欢老年人不喜欢青年,因而也没有提拔;到了如今(汉武帝)时,陛下偏偏喜欢青年而不喜欢老年,以至于三代(三叶)都赶不上机遇,无法升职。汉武帝听说后颇为感慨,就提拔颜驷为会稽都尉。后来人们就用 “郎潜”指代老于郎署,为官久不升迁。

而苏轼用“郎潜”的典故,指明董储同颜驷一样,怀才不遇,以至于白发到老,官职依然是郎中。可是董储的文化修为却为人称赞,当时人们都评价董储能诗善书,“最能文”就是很高的评价,说明董储的艺术造诣之高。

“只鸡敢忘桥公语,下马来寻董相坟。” ,颔联缅怀董储对自己的关怀之情。诗句中采用了东汉时期曹操和桥玄的典故。 桥玄 ( 110年-84年),字公祖。梁国睢阳县人,东汉时期名臣,位至三公,后人称为 “桥公” 。桥玄虽然屡历高官,但为官清廉,去世后连下葬的钱都没有,曹操前去祭奠的时候,为此专门撰写祭文祭拜。

在 《后汉书·卷五十一·桥玄列传》 中记载:“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 ‘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 ”,因而曹操经常感念桥玄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称桥玄“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曹操回忆桥玄去世前,和其开玩笑: “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 ” ,大意为:“我死以后,你路过我门前时,如果不用一斗酒和一只鸡祭奠,车过三步之后,假如肚子痛不要怨我。”,曹操感慨的说,虽然是戏笑之言,可是如果不是至亲笃好,谁又能如此说呢?因而祭拜之时, “怀旧惟顾,念之凄怆” 。

苏轼想起了自己年幼时期,董储和父亲交往之时,对自己赞誉有加,于是借用曹操祭奠桥玄的典故,表达自己对董储的敬佩和怀念之情。大意为:虽然祭奠菲薄,可是一辈子也不敢忘了董储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就如同曹操不会忘了桥玄一样,因而一到安丘,就寻找董储的坟墓前去祭拜。其中“董相”表达了对董储的敬佩之情,其实题目已经说明董储仅仅做到了郎中之职。

“冬月负薪虽得免,邻人吹笛不堪闻。” ,颈联描写董储后人生活情况以及祭拜情形。也引用典故“邻人吹笛”表达怀念之情,语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 在嵇康被杀后所作的 《思旧赋》 的“序”: “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 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 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 ” 。这句大意为:董储之子为官吏后代,不是庶民,可以免除税负,因而不需要冬天还靠打柴为生,生活还能过得去。然而在祭拜董储之时,听到邻居吹笛的声音,让人心中伤悲,不禁凄怆不已。

“死生契阔君休问,洒泪西南向白云。” ,尾联表达对董储和家父的怀念之情。“死生契阔”出自《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这里借用,表明了怀念之意。当时苏轼刚被贬谪到密州,仕宦困顿,因而感慨万分。该句大意是:生死聚散,人生浮沉,您(董储之子)就不要问了;回忆以前董储和父亲交往,以及对自己的眷顾,面向家乡梅州方向(西南),望着悠悠白云,惟只有洒下两行清泪,祭拜前辈。

苏轼这首诗,采用众多典故,回忆起父亲挚交之友,以及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书法家董储,以表达感激之情,对董储的人品和艺术造诣做了极高的评价,诗文真情流露,感人肺腑,凄怆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唏嘘不已。

苏轼这首诗,不但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还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更让我们了解到苏轼高贵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行,就连一位幼时对自己颇有教诲的师长,苏轼都是念念不忘,可以看出苏轼的宅心仁厚以及良好家风,苏轼父子得以雄踞唐宋八大家之三,苏轼被誉为宋代第一大家,固然其文采成就得以胜出,然其道德品行更值得后人学习和推崇。

2019/12/13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