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乱入珠诗句

乱入珠诗句

什么是三晋?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

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

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

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

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

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

,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

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

***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

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

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

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

,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

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

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

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

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

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

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

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

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

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

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

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

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

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

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

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

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

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

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

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

,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

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

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

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

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

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

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

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

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

,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

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

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

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

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

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

、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

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

、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

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

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

,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

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

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

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

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

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

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

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

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

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

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什么是三秦?

1:三秦起源于秦始皇年期最早为古代部落名最早为咸阳市国号为《秦》

2:三秦山脉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平原海拔520米。号称“八百里秦川”!!!

3:“秦”最早为古代部落名。春秋时为国名,多城在雍(陕西省凤翔县),秦作为陕西的简称最早是因陕西为战国时秦地而得名/三秦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称为“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由赢姓的秦国人建立起来的/

4:三秦所指的应该就是《关中》《陕南》《陕北》三个地区!!!

什么是三湘?

三湘四水”一词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媒体还是人们

在日常交流中都爱用“三湘四水”来代指湖南。不过对“三湘四水”一词

也有很多种提法与解释,“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

江、澧水四条河流,这基本取得了***识。但对“三湘”一词的理解却各有

不同。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

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

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而自宋代以来,人们

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为“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

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

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种说法都各有缺陷,似乎都无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据《

水经注》称:“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广西北部地区,在汉代属零

陵郡管辖,始安县即现在广西的兴安县。阳海山现称阳朔山,阳朔山立有

一块“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东北流去,漓水向西北流去,这是湘漓

二水的分水岭,人们通称“漓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与发源于九

疑山的潇水汇合后向北奔流,这一段为湘水中游,称“潇湘”。潇湘二水

滚滚流到衡阳,与蒸水合流,为湘水的下游,称蒸湘。从而将“漓湘”、

“潇湘”、“蒸湘”统称“三湘”。这里暂且不论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

,但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是没有涵盖湘西北大片土地。第二种说法将湘潭

、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但湘潭、湘乡、湘阴分布在湘北、湘中,也无

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种说法将“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

总称。虽然这种说法比前两种说法涵盖的地域范围要广,但又把湘中、湘

东遗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过还有一种本人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

“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众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长的

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而湘水流经长沙、湘阴后与沅水汇合,可以

说是湘水的下游,称“沅湘”也是无可非议的。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怀沙

》里说:“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在《离骚》里

也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唐代戴叔伦也有“沅湘流不

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的诗句流传在世。由此可

见在古时就已有“沅湘”之称。而漓水并未流入湖南境内,并且漓水与湘

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漓江发源于兴安的猫儿山,向南流入珠 江,属于

珠江水系。湘江发源于桂林东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属于长江水系

。因漓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两条江落差有32米

。为了将湘江水引入漓江,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灵渠来合流,然后将

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才有了漓湘合流之说。 故用“

潇湘、蒸湘、漓湘”用来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当。而用“潇湘”“蒸湘”

“沅湘”合称“三湘”,就基本涵盖了整个湖南,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湖

南的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