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优秀作品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国风。《秦风》是秦文化的结晶,对于研究秦文化有重要的意义。《秦风》中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从秦襄公到康公年间,这使得《秦风》在《国风》中独树一帜,独具风采。
要说起《秦风》中传唱度最高的一首,恐怕就是《蒹葭》了。
讲到这首诗的来历,有人认为是为讥讽秦襄公而作。《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也就是说,这首诗在讽刺襄公当时没能利用好周礼,没能巩固好自己的国家。但在今天看来,《蒹葭》应该是一首明显的爱情诗。诗中朦胧的意境恰到好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心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意境飘渺,琢磨不透
《蒹葭》这首诗是缥缈的,意境是朦胧的。诗中平铺直叙的几句诗句就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委婉的情感。
全诗一***三章,每章的开头用蒹葭这种水草的变化来表示时间的变化。开头的句子除了有起兴的作用外,还给我们交代了地点是在江边,时间是从还有霜的早上到太阳当空的上午。在秋天的早上,在有“伊人”的江边,作者看着江边的景色,想着心中的“伊人”,同时还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早上的白露凝结成霜,在太阳升起后慢慢蒸发,太阳升到空中,气温开始升高,露水就消失不见了……
《蒹葭》有一种独特的具体的意境,又有一种朦胧的,让人捉摸不到的感觉,“伊人”这一意象,开始时是“宛在水中央”;到霜花变成了水珠时,又“宛在水中坻”;再等到太阳当空,露水蒸发时,又“宛在水中沚”。而这位“伊人”的位置也变幻莫测,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去到那儿,没有一个确切的位置。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她是否真的存在,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让人难以琢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飘渺之感。
另类经典,绝世独立
秦人性格独特,尚武好勇,重情重义,爱国且勇猛,体现到诗歌中也大多慷慨激昂。《蒹葭》这首传世名作,和其他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像一个“另类”出现在《秦风》中。《秦风》特色突出,《蒹葭》在《秦风》更是“突出”。
《蒹葭》是温婉的,柔情的,有着细腻的情感,毫无勇猛刚劲。就方玉润评价《蒹葭》时所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悠然自异者矣。”陈子展也说过:“但觉《秦风》善言车马田狩,粗犷质直。忽有此神韵缥缈不可捉摸之作,好像带有象征的神秘的意味,不免使人惊异,耐人遐思。”
《蒹葭》这首诗在朦胧中营造了一种神秘感,让人捉摸不透。也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才吸引了很多人去关注它,探索它,于是这首诗得以流传千古。在《秦风》中为何会出现这首独特的诗,是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
时间地点,颇可考究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已不可考,但成诗年代基本可以确定在襄公时期。时间确定后,我们来看看成诗的时间。《秦风》是在秦地产生的诗歌,秦人直爽且淳朴,出现《蒹葭》这样的抒情作品确实有一点不符合常理。所以,不少研究者一直怀疑《蒹葭》这首诗的产生地,认为《蒹葭》应该是南国作品,不属于豪迈的北国。他们的依据是《蒹葭》的意境在围绕水而写的,这样的朦胧意境和委婉感情更符合南国的风格,与豪迈粗狂的北国不符。
这样的说法有一点片面。首先,《蒹葭》确凿无疑地收录于《秦风》中,并无任何其他版本。再者,古代关中平原的自然条件还是可以的,秦地也有丰富的水资源。
古代没有什么远程汲水技术,生活用水相当不便,人们肯定是依水而居。从地图上看,古代秦地的大河就有渭河和济河,外加诸多支流,水资源条件很不错。那时候气候比现在暖,大象都可以活动在四川,所以秦地完全有可能出现诗中描写的景象。
虽然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只要好好感受其中的诗意就足够了,但如果能稍微多了解一些诗歌的背景,多琢磨一点,也会更有趣。当然,能流传下来的诗歌全都是经典,肯定越琢磨越觉得好。不信,你就品,你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