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一说佛普度众生,又说佛度有缘人,又说佛不度人人自度。其中何奥妙?

一说佛普度众生,又说佛度有缘人,又说佛不度人人自度。其中何奥妙?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 普度众生

佛把一切众生归分为十类: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欲界天的众生;如有色、无色,色界天的众生;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天等众生。佛皆以无余涅槃度之,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不生不灭,清净无为,涅槃妙乐。

佛心怀虚空,虽然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即“普度众生”。但没有众生相。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佛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和众生就没有区别了,就不是佛了。

佛陀觉悟后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原来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人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只是因为妄想与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

佛陀觉悟后,怜悯众生痴迷,在六道轮回中饱受苦难,发大慈悲心,讲经说法,度脱苦难众生。

佛不度人人自度

如来所具有的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具有,本无差别。只不过,佛是觉悟者。而众生被六尘所染,分别执着,颠倒梦想,迷失了本来清净的自性。佛就是教众生用六度般若密,度生死苦海的老师。不过再伟大的老师,也是外力。

众生才是内力,只有以佛的教义,用闻、思、修的方法开发我们的智慧。“闻”,就是听闻佛法,多读佛经,多听大德高僧讲法;“思”就是深入经藏,明了佛经的教义;“修”就是知行合一,在生活中体悟佛法的真谛。福慧双修,自性自度,不断精进。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能找回本来清净圆明的本性。

《金刚经》“实无有如来度者,若有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佛在金刚经反复强调四相空。没有施法者,没有可度的法,没有可度的人。所以说“佛不度人”。话说回来,佛是帮你找回自性的导师。没有佛的诸法教义,没有六度般若密指引,你又往哪里度?所以说我们必须按佛的教义去修、去学、去悟,深入经藏,破除妄想执著,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

佛度有缘人

佛教有五根五力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生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在佛家看来,世间一切皆因缘和合而成,万事万物不过是内因遇到外缘。当我们的信根,遇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的佛法,产生了坚如金刚的信力,佛缘就形成了。信力坚固,自然就会精进念佛,精进力就成就了;精进中念念正知正见,念力就成就了;念力日积月累,深入经藏,就会产生“八风吹不动”的定力;定力是因,慧力是果,佛的智慧就成就了。

佛缘的根本是正信力。“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佛神通广大。但 佛有三不能

第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所谓“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说定业不可转也能转,是你决定肯不肯转,但不是佛给你转。如果佛能给你转,众生不就都成佛了。佛法是外力,内力靠我们自己。以教奉行,发大愿力,三昧加持,再大的业力也会被转。

第二,佛不能度无缘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是白马寺后殿门上的对联。

天上下来的雨虽然覆盖面广,浇灌大地所有之物,但是无法润泽无根之草;佛法虽然无所不在,但是对与佛无缘的人来说,此生却没有机会得到救度。佛要度人,那只是“外因”,还需要“内因”起作用(本人接受),如果本人不接受也是枉然。正如一个人被洪水困在树上的人,别人开来船救你,你只有相信并且配合才行,拒绝上船如何能够得救?

第三,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佛法是心法。“佛不度人”最根本的含义:佛度苦难众生,没有众生相。如果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相,那就和众生本无区别了。从另一个层面讲,佛是悟者,常乐我净;众生是迷者,烦恼纷飞。佛好比是医生,是外力;众生好比是病人,是内力。佛为众生开出了以六度般若密为主要成分的药方。但疗治烦恼这个心病,可不是吃下去就马上见效的灵丹妙药,需要自我不断修正,才能显现药的威力和效果。

“唯人自度”是指我们要以教奉行,树立正信,了佛真义,自证自悟,与佛心相印,般若智慧才会放大光明。度生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