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介绍一下兴化吧

介绍一下兴化吧

一、上方寺

在兴化城北郊的乌巾荡,有一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寺庙丛林——上方寺。这个“漂浮”在水荡中的寺庙,是全国最大的水上佛教圣地,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海外。

上方寺位于兴化北郊乌巾荡公园北首。明崇祯年间,报恩寺朗然大和尚云游兴化,发现这方净土与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经》中“视兴化,如四时木”这一典故暗合,遂在水天一色的 兴化城东大徐垛结庵梵修。

兴化古城东尽头正临一泓清潭,古称东门泊。泊中垛岸连绵、千岛峰起。一条车路河直通一望无涯的得胜湖。朗然因其地处东郊,按《汉书·孟康注》中“上方谓北与东也,阳气所萌生”之典,故定寺名为上方寺。

上方寺“三宝”:方竹、磬古腊梅、枯枝牡丹。古刹几度兴费,惜于1944年毁于兵燹。1996年兴化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于1996年始迁址重建扩大规模,按原有风格建筑:照壁、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居士室、禅房、戒台等。寺院西临原始芦荡水泊,构成天然西园与放生池。

它是全国最大的水上佛都胜地,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海内外。上方寺原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磬山派的嫡传法脉,祖庭为浙江天目山报恩寺,初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经历代大德高僧苦心经营,建成殿、堂、楼、房、舍300余间,殿阁巍焕、佛像庄严,钟鼓梵呗之声不绝于耳。如今上方寺占地150多亩,周围有碧波荡漾的数千亩水面环抱。穿过山门,汨汨溪流上一座石拱桥将游人引入天王殿,殿后便是波涌青莲的大士放生池。池中一座海鸟拱起须弥莲座,莲座上10多米高的观音玉石雕像慈目低垂,俯视芸芸众生。大士身后,平地崇起一座丹墀月台,上下两层白玉石雕拱护着一座重檐飞角、巍巍庄严的大雄宝殿。

二、水上森林

水,是水上森林的灵魂;绿,则是水上森林的生命底色。

水上森林,河水碧绿而清澈,郁郁葱葱的水杉,浓荫蔽日,烟霭袅袅,呈现出一派醉人的绿色。那绿是浓绿、淡绿、苍绿、翠绿,是重重叠叠的绿,是充满灵性的绿,绿得鲜嫩,绿得耀眼,绿得醉人。

离兴化城17公里,有一全省最大的人工生态森林———李中镇水上森林公园。这里是都市人回归自然休闲的好去处,一个天然氧吧。

这片人工生态森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面积有1500亩,其中林地面积1050亩,栽种10万株水杉、池杉等品种树木,林木蓄积量1.25 万立方米,采用林垛沟鱼的立体模式。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猫头鹰、野鸭、白鹭等在此筑巢,遮天蔽日,景象蔚为壮观。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树梢益鸟欢聚,沟内鱼儿跳跃,花草随风摇摆。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鱼、林内有鸟”的独特水乡景观。在西北部的湖荡地区李中、沙沟等乡镇盛产莲藕,荷藕面积近2万亩。夏秋季节,这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水乡兴化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午后,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去林子的柏油路上热浪滚滚,让人汗流浃背。而当一片波光林影闪烁眼前时,精神便为之一振,只见那格子状被水环绕的千亩垛田在烟波里浮动,大片大片的杉树林郁郁葱葱、飘摇水上。

远远望去,杉树林立于齐整的垛田上,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方阵;垛与垛之间,是一条条同样齐整的夹沟,里面浮萍点点,鱼游虾戏。各式各样的小草在树脚下、夹沟边蓬勃地生长,葱葱绿绿、平铺蔓延。

走近水上森林,满眼到处是跳动的绿色音符,扑面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绿色。蓊郁的圩堤上,芦苇摇曳的浅水边,孕育着数不清的绿色生命:车前草、盐巴草、虎尾草、狗尾草、香艾草……“枝摇鸥鸟飞,水荡林影斜”,铺天盖地的绿色里显露出一派和谐与生动。

漫步在林间小道上,路旁高大挺拔的水杉和池杉棵棵笔直,利剑一般直刺云霄,呈长条状剥落的树片既像将士身穿的盔甲,又像浮雕一样刻满坚毅与沧桑。那些润软的枝叶都柔美地打开,在风中尽情地舒展,风动叶舞间几颗红褐色的球果遮遮掩掩地点缀其中;由于长期浸入水中而变得膨大的根,如同壮汉青筋暴起的大脚,紧紧咬住身下的土地。

路至尽头,眼前便豁然开朗。在杉树林宽广的怀抱里,一汪俏丽的鱼池映入眼帘。鱼池的四周都是石堤,碧绿的池水清澈见底,摇头摆尾的鱼儿在水草间嬉戏。池边的荷塘里,荷花的花瓣已残,圆盘似的荷叶有的舒坦地躺在水面,有的随风扬起,恰似少女的裙摆。水中央几束高挑的芦苇和菖蒲迎风飘摇,还有几个高地,像很小的岛,上面停着几只歇脚的水鸟。

一座曲折而窄长的石桥,从岸边连到池中的一方凉亭,凉亭和对面倚在水边的画阁遥遥相望,令波光水影里的林子,更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鱼池旁边是条弯弯的小河,河水在静静流淌,一座三孔小桥横卧其上。顺着河边走,一排依依的杨柳。在将小河拦腰而截的堤坝上,遇到拖着鱼网准备出发的渔夫。跳上他那小舟后,待他竹篙轻点,小舟被迅疾地送出好远,两旁的杉树林都向身后急速退去。

此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只见落日缓缓没入杉树林深处,倦鸟也成群归林。杉树林的倒影在粼粼的波光里摇曳,妩媚的晚霞将水天之间渲染得一片橘黄……数不清出外觅食的鸟儿从别处的鱼塘、河沟、田野回到了自己的家园,顿时鹭飞雀舞、鸟啼蛙鸣,这时的林子才真正变得热闹起来。

水乡兴化满湖荡港汊的鱼、虾、螺、蛙、水生昆虫,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水上森林则为鸟类提供了安静、隐蔽的筑巢栖息、孵化繁殖的场所,形成万鸟齐聚的奇观。远远望去,万绿葱茏中,点缀的全是密密匝匝的鸟羽。这里成了丹顶鹤、黑鹳、猫头鹰、灰鹭、苍鹭、白鹭等上百种珍稀鸟类的乐园,每年在这里栖息繁殖的夏候鸟多达数万只。

三、千岛菜花黄

当暖暖的春风,带着“二月里来好风光……”的歌声迎面吹来时,油菜花也展示出它的风采。若步出江苏兴化城往东走,不用多远,遥遥望去,就有一片极为奇特的田块映入你的眼帘。它没有平常庄稼地那一望无垠的葱绿,却拥有漫天盖地的金黄。那黄色的大花球,成千上万簇拥在一起,成块成亩地连成一片,天地间花海一片,漫天漫地金黄一色。站在这花似海洋的境地,使人不由地升腾起万丈豪情。

四、郑板桥故居

一座普通的民宅,就因其主人的非凡影响,而令游人刮目相看,这便是海内外文人墨客心仪神往的兴化“板桥故居”。

连日的春雨,空气湿漉漉的,游人并不很多,越发让这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庭院幽静异常。走进故居,迎面可见赵朴初、刘海粟题写的“郑板桥故居”和“郑燮故居”两块大匾。

故居为粉墙灰瓦,面积虽不大,倒可暂避喧嚣。院中信步,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响。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郑板桥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直至乾隆元年,他44岁中进士后才从这里走出家门。

板桥故居在兴化东门外的郑家巷。兴化的竹子并不多,可这一带很特别。从古板桥进城,须经过一条二百余步的竹巷。竹巷里,家家以竹为业。板桥在这种随处见竹的环境里生活,怎能不产生爱竹怜竹的情怀。

“无竹不居”,是板桥的一大偏爱。板桥故居书房的檐下,种着一丛青竹。板桥在书房里便可透过窗纸,欣赏竹影,就像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可以想见,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他在潍县罢官离去时留给当地父老的诗画仍是竹的题材,在一幅墨竹图上,他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想见,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在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