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1~7终于全部看完了,看自己以前的读书笔记才发觉,断断续续地已经持续一年多了。我始终觉得好书看多少遍都不嫌多,看多久也不嫌久,因为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需要慢慢理解的事,是在你当时看第一遍的时候不曾发觉的。
我们之所以历经黑暗,是因为光明它就在那里,不曾远离
《明朝》中的许多人,都是在黑暗中坚守着一道光明的人,这样的人,纵使岁月变迁,朝代更替,也依然带着自己的光亮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永世不灭。
朱祐樘。“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这大概是无法再高的评价了。从黑暗和邪恶中走出来的朱祐樘,是一个光明正直的人。即使童年饱受迫害,忍受了很多不幸,但他像那些创造力奇迹的宫女和太监一样,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以勾心斗角闻名的后宫中,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住了年幼的朱祐樘。长大后的朱祐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善良的力量。一生中只有一个妻子的皇帝只此一人,他只有他的张皇后,只可惜没能相濡以沫便英年早逝。如果说他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儿子朱厚照吧。
王守仁。面对一切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圣贤,王守仁(或者我们一直叫的王阳明)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资格。赣南人民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在这里平定了叛乱,用他神秘而强大的工具——“知行合一”,在无数困难面前,他成功了。而更让他流芳百世的是另外一件事或者说是一个字——“理”。这个理很多人一辈子也参不透,王守仁却终于在他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此一瞬已是永恒。“理”在心中,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这就是流传和影响了世世代代人的心学。临终前他留下的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足矣。
徐阶。说到徐阶,最适合他的词大概是“忍辱负重”。他的一生都在跟严嵩斗争,却选择了隐忍,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历史又一次证明,正义和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他做到了二十年来没有人能做到的事,搞垮严嵩及其党羽。其实我以为“忍受”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很多时候,你只能选择沉默,但你心里也清楚,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你成功的不竭能量。
这几个人只是明代浩瀚人海中心守光明的代表人物,类似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的位高权重,有的只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此刻他们都一样,内心光明,无所畏惧。
就像当年明月在书里说的这段话:
“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处循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的光明的。”
如果你正在经历黑暗,那么恭喜你,上天给了你找寻光明的机会。
你会拥有比别人更多。
何谓忠烈
杨涟,这个名字有着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简单二字,铿锵有力,正如他的人生,清廉正直,光明磊落。《明朝》那么多重量级的人物,可以说,最打动我的,杨涟算是其中之一。杨涟在狱中所受之苦令人心惊胆寒却又忍不住泪流满面。
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夜。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被铜锤砸胸膛断了所有肋骨,没有死。布袋压身,没有死。铁钉钉入耳朵,还是没有死。然而这一次,奇迹没有出现,杨涟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我想记住这一天,这是伟大的殉道者走完他光辉一生的日子。
杨涟就义之前,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于是咬破手指,对这个世界,写下了最后的血书。此时他已处于濒死状态,在那个寂静无声的夜里,他拖着伤残的身体,用颤抖的双手,将血书藏在了枕头里。他希望自己的血书能够在清理遗物时被亲属发现,然而这注定是个破灭的梦想,因为这一点,魏忠贤(提这三个字我都觉得恶心)也想到了。他下令对杨涟所有遗物进行仔细检查,绝不能遗漏。一位看守轻易的发现了这封血书。他本想开心的拿去请赏,但当他看完这封血迹斑斑的遗言后,改变了注意,他藏起了血书,带回了家。后来交给牢头,他并不理会,只是紧握着那份血书,一边痛哭,一边重复着:“我要留着它,将来,它会赎清我的罪过。”这封血书终于在三年后昭示天下: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
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如身不改之志。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之后,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全部遇害,史称“六君子之狱”。
这也不是结束,随后又有五人英勇就义。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这五人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轿夫,有的是卖布的。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弱者和强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只在信念是否坚定。
东林党人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他们被认为是书呆子,是封建士大夫。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评价任何人,在他们不了解的时候。你批评也好,赞扬也罢,他们就是那样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态度而有任何改变。
人都是复杂的 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他被公认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他一手操纵了“万历新政”,使垂危的大明王朝得以延续,他当政的十年大明王朝可以改姓“张”,他死后被疯狂弹劾以致抄家,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他是张居正。
在黑暗之中,张居正接过了前人的火把,成为了又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在年幼的命神宗在位期间担任内阁首辅,其意义无需多说。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改革,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的实施可谓精妙。他大可以在最高指挥官的位置上舒舒服服的坐着,和那些官员一样享受着既得利益,但却偏偏搞什么一条鞭和考成法使得官员不能再随意鱼肉百姓,不能随意逃税,更不能随意偷懒。官员何必为难官员?因为张居正跟他们不一样,他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这就是他的理想抱负,几十年不曾放弃。
关于他的评价也存在很多争议。是的,他有自己的欲望,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污和污点,人性的真实在他身上毫无例外的体现了出来。正是这个真实的人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在张居正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依然坚持操劳国事,他经常晕倒,有时还会吐血。然而信念依旧坚定,他相信国家的前途,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迹,相信那伟大的抱负终会实现,以他的生命为代价。
毫无疑问,如同每个正常人一样,如同当年明月给的评价一样,张居正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也许我没有读懂张居正,但我依然相信这个答案: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亡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没有比气数已尽更无力和更有力的解释了
故事的开始之后,我们便已知道了结局,却依然被这其中的精彩、悲苦、愤怒、荣耀以及一切的一切所深深打动,也会期望着如果一念之差的决定能够改变历史,挽救这个危亡的王朝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然而历史终究不会重演,如同日月山川的变化,此消彼长,由衰亡到兴盛再到衰亡。当很多事情无法解释清楚的时候,它也许会回归到一个最简单的答案:气数已尽。通俗点说,这就是命。
最感慨的莫过于崇祯同志了吧,自打他继位以来,饱经忧患,灾荒不断,流寇四起,又无能臣帮忙,自个儿已经足够努力,却得不到任何回报。然而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也是残酷的,他每天做着这样的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的也少,跟老婆困觉较少,只睡五六个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整一个悲惨世界。最不幸的是,崇祯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崇祯知道这点。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知道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
纵观整个明朝,最打动我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品质就是气节。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领域,总有这么一些人,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还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无论希望多么渺茫,也绝不妥协。他们撑起了大明王朝的灵魂,他们让人相信无论眼前多么黑暗,公平和正义始终存在,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正直的意义,他们或许被人遗忘,但终将不朽。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 去度过人生
这是整套书的最后一句话。明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在登山珠穆朗玛峰后,经常被记者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爬?他总不回答,于是记者总问,终于有一次,他答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再问的答案:因为它(指珠峰),就在那里!
因为它就在那里。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命令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完。
辛弃疾有句话:“事无两样,心有别。”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这个世界包容了各种各样的人和心,每个人都在发挥着自己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作用。
所有的历史都是悲剧,所有的悲剧也许会影响我们看待生活的态度,但我不会排斥悲观主义,就像最开始说的那样,我们之所以经历黑暗,是因为光明它就在那里。你所经历的一切不美好,都会给予你力量,你不会妥协,你也不必妥协,因为你可以说,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从黄昏飞入黑夜/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吹过山冈/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from海子《黑夜的献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