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什么是建安风骨结合曹操诗句分析其特点

什么是建安风骨结合曹操诗句分析其特点

一、曹操与建安文坛

唐初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间观齐梁间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里所说的风骨,即所谓“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建安风骨。

谈起建安文学,尤其是建安诗歌的艺术特色,人们往往以“风骨”来概括。

可以说,“风骨”是建安文学最具时代特色和概括力的词汇。

然而,人们对于“风骨”一语的理解却见仁见智。

“风骨”一词,既反映文学的内容,与情、气相联系,又代表着言辞的外在形式风格。

建安风骨作为一种时代性的文学气象,形成于汉末乱世。

当时政治上的主宰曹操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篇》)。

因为曹氏父子对于文学的爱好,在其周围迅速集结了一大批著名文人,“一时彬彬之盛”(《中国古代文学史》),成为建安诗人的主体,构成了汉末动荡的社会中非常奇特的壮阔文学景象。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文学风格,“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

曹操是这个时期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建安文学,可视为两汉文学的结束,魏晋文学之发轫。

它是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流派,而无疑的,此期是以曹魏为中心。

多数作家都归附了曹操。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曹操就没有邺下文人集团,就没有建安文学的全面繁荣。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曹操及邺下集团文人活动,建安文学很可能是几个各不相干的个别作家的存在。

除组织文学活动外,曹操对建安文风更直接的影响来自于他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

二、曹操诗歌的内容与思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一生投身于政治军事斗争中。

这种现实的经历使他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乱世的痛苦,并将此在其作品中明确地表露出来。

深刻的社会现实给曹操诗歌深刻的影响是忧郁低沉,悲凉哀伤的气氛。

观建安文人诗歌尤其是曹诗,“悲”字出现的格外频繁。

如“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悲彼东山诗,念之断人肠”等文中都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