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仲卿终不避桐乡,出自何典故啊?

仲卿终不避桐乡,出自何典故啊?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

想知道他的写作背景和心境

解析:

这是苏轼的浣溪沙(忆旧)里的诗句。全词如下:

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

此词写于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由杭州通判改知密州赴任途中路过海州时而作。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3](P70)据序可知,此词虽是一首酬赠之作,即赠送给一个姓陈的现任海州知州的人,但这个陈海州以前曾任苏轼的家乡眉山县的长官,而且有很好的政绩和名声,那时候苏轼还是“朱颜绿发”的青年,如今异地重逢,苏轼已是“秋鬓数茎霜”的中年人了(实为39岁),自有一番别样的人生感怀。词的首句“长记鸣琴子贱堂”,即用《吕氏春秋·察贤》中的一个典故:“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这里用子贱弹琴治单父,比喻陈海州在作眉州知县时政清刑简,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词的末句“仲卿终不避桐乡”(“避”一作“忘”),此句又用汉代朱邑之典。《汉书》卷89《循吏传》:“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邑病且死,嘱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这里用朱邑得桐乡人民的爱戴而思念桐乡,比喻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也不忘眉山。这两个典故都属于古代贤臣循吏的事典范围,既表达了词人对前任父母官的敬爱颂扬之情,也塑造了一个清明廉政而又重情有义的宋代中下层官吏的可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