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四句
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诗句有以下四句 轮台路上马蹄滑。
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轮台路上马蹄滑。
这句诗的意思为马蹄踏上打滑寸步难行。 这句诗出自唐代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原文为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这首诗译文为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交河城边飞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
次八句写天山雪的特色,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后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
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进士。
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2、驿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这句诗的意思是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
这句诗出自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诗的译文为驿站外断桥旁。
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
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这句诗的意思是车马声辚辚萧萧,路上的行人背上都背着弓箭。 这首诗出自杜甫《兵车行》。
原文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译文为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
2.含有古代交通工具的古诗,要全首啊,弄15首以上《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4.水车答案:1.(4分)将其它农具和水车进行比较,衬托水车的不平凡、精巧美妙;(2分)将车和水车进行比较,突出水车的特点,表达农民对水车的钟爱、赞美.(2分)(大意对即可)2.(4分)(1)运用了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把水车写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家庭成员,表达了对水车的亲近、喜爱、赞赏之情.(1分)(大意对即可)(2)千百年来,水车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灌溉,(1分)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大意对即可)3.(3分)因为已转动了1700多年的水车俨然是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1分)作者为母亲劳作的艰辛、(1分)为农村生活的清苦而伤感、忧伤.(1分)(大意对即可)4.(3分)动作(或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描绘了母子俩踩着水车的情形,表现了劳作的艰辛,(1分)及母子融洽、亲密的关系.(1分)(大意对即可)5.(4分)勤劳、无私奉献(2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及水车的喜爱、赞美、怀念的深厚感情.(2分)(大意对即可)6.(4分)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旨.(2分)表达效果:强调往昔的生活片段浮现在 “我”的脑海里,并让我沉浸其中;(1分)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1分)(大意对即可)题目:1. 文章主要是写水车,为什么在开头还写到了其它农具和车?(4分)2. 品读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1)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2)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3. “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一句中, “我”的心为何“酸楚”起来?(3分)4. “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何作用?(3分)5.联系全文,说说水车与母亲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6.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省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原文:导语:小时候见到水车,很稀奇,看着它转转悠悠,总让我想起了大大的风车,那应该是很久远的记忆了吧,关于这篇《水车》,我们一起追寻远去的记忆,《水车》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 水车/郭远辉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得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驮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总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家各户,由于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水,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地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
5.古代灌溉工具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龙骨车,古书上都叫翻车,据《后汉书》记载,这一灌溉机械是东汉末年发明的。最初是利用人力转动轮轴灌水,后来由于轮轴的发展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发明了以畜力、风力和水力作为动力的龙骨水车,并且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根据动力的不同,龙骨水车有下列几种。
人力龙骨水车 人力龙骨水车是以人力做动力,多用脚踏,也有用手摇的。元代《王祯农书》和清代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中关于龙骨车的叙述比较详细。它的构造除压栏和列槛桩外,车身用木板作槽,长二丈,宽四寸到七寸不等,高约一尺,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和槽的宽窄一样,比槽板两端各短一尺,用来安置大小轮轴。在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子连结起来,很像龙的骨架一样,所以名叫龙骨车。在上端的大轴的两端,各带四根拐木,作脚踏用,放在岸上的木架之间,人扶着木架,用脚踩动拐木,就带动下边的龙骨板叶沿木槽往上移动,把水刮上岸来,流入田间。龙骨板叶绕过上端大轴,又在行道板上边往下移动,绕过下端的轴,重新刮水。这样循环不已,水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车上岸来。这就是龙骨车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人力龙骨水车因为用人力,它的汲水量不够大,但是凡临水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可以两个人同踏或摇,也可以只一个人踏或摇,很方便,深受人们的欢迎,是应用很广的农业灌溉机械。
畜力龙骨水车 大约在南宋初年,龙骨水车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用畜力做动力的龙骨水车,这是龙骨水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的水车部分的构造和前面讲的相同,只是动力机械方面有了新的改进。在水车上端的横轴上装有一个竖齿轮,旁边立一根大立轴,立轴的中部装上一个大的卧齿轮,让卧齿轮和竖齿轮的齿相衔接。立轴上装一根大横杆,让牛拉着横杆转动,经过两个齿轮的传动,带动水车转动,把水刮上来。因为畜力比较大,能把水车上比较大的高度,汲水量也比较大。
水转龙骨水车 在元代《王祯农书》上还有水转龙骨水车的记载,可知这一机械的发明应该在《农书》成书之前,大约在元初,也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它的装置,水车部分完全和以前的各种水车相同。它的动力机械装在水流湍急的河边,先树立一个大木架,大木架中央竖立一根转轴,轴上装有上、下两个大卧轮。下卧轮是水轮,在水轮上装有若干板叶,以便借水的冲击使水轮转动。上卧轮是一个大齿轮,和水车上端轴上的竖齿轮相衔接。把水车装在河岸边挖的一条深沟里,流水冲击水轮转动,卧齿轮带动水车轴上的竖齿轮转动,也就带动水车转动,把水从河中深沟里车上岸来,流入田间,灌溉庄稼。
如果水源比较高,可以作大的立式水轮,直接安装在水车的转轴上,带动水车转动,这样可以省去两个大齿轮。
在利用流水作动力的灌溉机械上应用了一对大的木齿轮,把水轮的转动传递到水车的轴上,来带动水车把水刮上来,进行灌溉,这是元代机械制造方面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人们利用自然力造福于人类的一项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