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诗中,郭沫若以想像妙化“鲛人泣珠”的典故,设境凄婉:“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他的《锦瑟》诗中也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动人诗句。
我国古代对珍珠形成机理的认识,归纳起来约有三种类型。一是神灵赐予说,二是生物附着说,三是螺蚌孕胎说。而这几种形成说往往又在同一个时期交叉存在,很难从时间上明确划分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也恰恰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珍珠由神灵赋予,开始是所谓“滴露成珠”,即露珠通过神灵的作用变成了珍珠。另一说系所谓“鲛人泣珠”。
原诗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