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佛教有没有告诉人遇到老虎怎么办?

佛教有没有告诉人遇到老虎怎么办?

一位缅甸出家的朋友曾向我讲起一则南传佛教故事。当行者遇到老虎,而他无力与之抗衡,他会如何做?也许更多的宗教故事会这样演绎——他施展神通,制服了老虎;他发起慈悲心,慑服了老虎;他持佛名号,菩萨降临救了他;他念诵咒语,老虎变成了人;他佛来斩佛魔来斩魔,老虎其实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所有的故事无非是对抗现实、期待奇迹、改造外界、幻想各种超能力。而这个故事却朴实地出奇——他被老虎吃掉了。

说有30位比丘从佛陀那里学习到禅修法门后,来到森林安居。他们立下约定,要在夜间三时也履行沙门的任务(修持戒、定、慧),并且避免彼此聚在一起。结果到了清晨,开始打瞌睡的比丘一个接一个地被老虎叼走了。但是,被叼走的这些比丘没有发声求救,于是有15位比丘被老虎吞食。到了诵戒日,长老问:「其它人到那里去了?」这时他们才知道其它比丘被老虎吃了。于是他们立下约定:任何人被老虎咬走的时候必须出声说:「老虎来咬我了。」后来,一位年轻比丘被老虎咬住了。那位比丘说:「诸位尊者,老虎来了!」其它比丘就带着木杖和火炬来追赶老虎。老虎咬着年轻比丘,跳上一块底下悬空的山崖上,这是其它比丘无法上去的地方。然后老虎从比丘脚部的肉开始吃上去。追赶的比丘们说:「贤友,现在我们帮不了你什么忙了,比丘非凡的修行成就正是要在你现在的处境下表现出来。」于是这位比丘提起正念,跟随老虎的撕咬,修行观禅。在即将失去生命的刹那,他证悟了四道四果连同四无碍解智。

可以说,很多人是为了对抗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宇宙规律、现实生活而进行佛法、禅修等修行的。这种动机决定了行者不自觉地运用各种办法去趋利避害,表面上是修心持戒,内心深处是“换取好处、逃避债务”。这种根本妄心不祛除,就不可能真的离苦。我们不是那个遇到老虎的比丘,但终有一天我们会遇到自己生命中的老虎——也许是贫穷、疾病、失恋、离别、衰老、灾难……就算生为幸运儿,一生都顺顺利利度过了,也还有最后一只拦路虎:死神。

比丘如何克服被老虎咬的疼痛?那是大行者的境界,长期修持正念的结果,我们无法同日而语。但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头疼、牙疼、外伤疼等情况。人对疼痛,通常都是排斥、避之不及的。修行人却应该反过来,跟上它、观察它、接纳它,才能了解疼痛的实相。“疼”只是一种身体觉受,“难受、不舒服”是后来引发的意识分别。如果能够一直跟紧“疼”,全然不分心去思考、比较,那么“疼”就只停留在疼的阶段,成为纯粹的体验,全然觉知那疼,纯疼无苦。行者紧紧跟随疼,与疼合一,不生二念,既可以住在“疼”的定境,也可以转到“不疼”的念头上,疼与不疼,平等无二;乃至生与死,自在不二。而凡夫不善于深入细微地去辨别,就误以为“疼=不舒服”。于是当疼一发生,马上条件反射去对抗,结果疼演变为苦,苦与疼轮转不息,烦恼不止。无论是生理上的疼,还是心理上的疼,乃至生命中的其他体验,亦复如是。

故事讲完,这位出家朋友还给我们演示了正宗南传佛教的行禅,迈一步要花好几分钟。这一步之内,就已经有了上万上亿的生灭变化。红尘过客们总是步履匆匆,完全不了解、不关心自己的细微变化,走在路上心不在焉,远离了生命本质,沉溺于自以为是的痛苦,在浑噩无明中匆忙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慢下来,跟上它,观察它,接纳了,你才能安心。真正的接纳,是无法被大脑制造出来的。如果强迫自己接纳现实,那并非真的接纳。真的接纳是充满爱、充满感恩的,只能由心而发。当然,我们也无需多修个“接纳心”。只是如实、细致去观察身心即可。

心如镜,察秋毫。观察清楚了自己身心的细微变化,才能明白大千世界的生灭变化。那是个自然的过程,不是追求来的、也不是修来的,越了解身心世界实相,你的接纳度就越高。一个人接纳现实(但不是委屈和强迫自己)的程度越高,其创作力也越高。因为他的心是踏实安宁的,踏实安宁的心才能升起妙用。

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说,比丘运用正念这种“神通”,超越了生死,得到了永生。老虎是度比丘成就正果的菩萨示现。“正念”是来救度众生脱离生死海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