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平原君的诗句
《平原君》
年代: 元 作者: 杨维桢
平原君,起朱楼。
美人盈盈楼上居,蹒跚跛汲彼何叟,美人一笑蹒跚愁。
门下士,引去不可留。
高价千金值,千金不惜美人头。
君不见帷中妇女观跛者,一笑五国生戈矛。
《平原君》
年代: 宋 作者: 徐钧
谢躄虽云礼意恭,平生结客竟何功。
不知他日邯郸警,独有捐躯一李同。
《读史十首·平原君》
年代: 明 作者: 高启
朝歌长夜馆娃春,总为妖姬戮谏臣。
何事邯郸贵公子,能因抵者杀佳人。
2. 有关信陵君的诗句有关信陵君的诗句,比较著名的是李白的古诗《侠客行》两首。
(1)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2)
侠义凛古今,威名动鬼神。
一心扶赵魏,百战胜赢秦。
为国同坚础,悠然思废吟。
英雄无用处,酒色了残生。
信陵君简介:
魏无忌(?-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3. 与平原君有关成语荐之于平原君(打一成语)
答案:引人入胜
《平原君虞卿列传》出自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平原君赵胜和同时期赵国上卿虞卿的合传。出自《平原君虞卿列传》的成语很多,如:毛遂自荐、三寸之舌、一言九鼎、脱颖而出、利令智昏等。
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三寸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脱颖而出: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利令智昏:比喻被利益蒙蔽了智慧头脑,做出错事。
4. 金缕曲常默写的诗句“有酒惟浇赵州土”。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句:“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平原君即战国时代赵国的公子赵胜,此人平生喜欢结纳宾客。李贺写这两句诗,对那些能够赏识贤士的人表示怀念。他举起酒杯,浇向赵州,觉得茫茫宇内,惟独平原君值得景仰。纳兰性德径用李诗入词,同样是表示对爱惜人才者的敬佩。当然,他和李贺的心情不尽相同。李贺怀才不遇,攀附无门;纳兰性德生长名门,青云有路。但是,他从顾贞观、吴兆骞等人的遭遇里,深深感到社会的不平,感到人才总是无法逃脱遭受排挤的厄运,因而忧思重重,满怀悲愤。他也知道,他的心境,很难得到世人的理解,他呼喊:“谁会成生此意”,透露出孤独落寞的悲哀。总之,他的失望、彷徨、牢骚之情,统统包含在反诘的口吻之中。
接下去是写知己相逢的情景。“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青眼是高兴的眼色,据说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遇见意气相投的人,便露出青色的眼珠。杜甫《短歌行》有句云:“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纳兰性德翻用其意,说他们相遇时彼此正当盛年,都还未老,于是青眼相向,慷慨高歌。不过,在举杯痛饮之余,又不禁涕泪滂沱。英雄失路,惺惺相惜,得友的喜悦、落拓的悲哀,一齐涌上心头。辛稼轩曾有句云:“倩何人,唤取翠袖红巾,揾英雄泪。”纳兰性德的心情,与此相类。不过,辛词“揾”字比较含蓄,纳兰用“拭尽”一语,却是淋漓尽致地宣泄情感。这几句,诗人把歌哭笑啼交错在一起,比杜、辛的诗句显得更鲜明更奔放。
5. “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全诗是什么翩翩浊世佳公子是司马迁对平原君的一句评价,没有全诗。
出处: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 原文节选: 居顷之,而魏请为从。赵孝成王召虞卿谋。
过平原君,平原君曰:“原卿之论从也。”虞卿入见王。
王曰:“魏请为从。”对曰:“魏过。”
王曰:“寡人固未之许。”对曰:“王过。”
王曰:“魏请从,卿曰魏过,寡人未之许,又曰寡人过,然则从终不可乎?” 对曰:“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有利则大国受其福,有败则小国受其祸。今魏以小国请其祸,而王以大国辞其福,臣故曰王过,魏亦过。
窃以为从便。”王曰:“善。”
乃合魏为从。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於梁。
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
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於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后世云。 白话译文: 过了不久,魏国请求与赵国合纵盟约。
赵孝成王就召虞卿来商议这件事。虞卿先去拜访平原君,平原君说:“希望听您论述一下合纵之道。”
虞卿入宫拜见赵王。 赵王说:“魏国请求合纵盟约。”
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我本来也没答应它。”
虞卿说:“大王错了。”赵王说:“魏国请求合纵,您说魏国错了;我没有答应它,您又说我错了。
既然这样,那么合纵盟约是终归不可以了吗?”虞卿回答说:“我听说小国跟大国一起办事,有好处就由大国享用成果,有坏处就由小国承担灾祸。 现在的情况是魏国以小国的地位情愿担当灾祸,而您是以大国的地位辞却享用成果。
我所以说大王错了,魏国也错了。我私下认为合纵盟约有利。”
赵王说:“好。”于是就同魏国合纵盟约。
虞卿因为魏国宰相魏齐的缘故,宁愿抛弃万户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与魏齐一起从小路逃走,最后离开赵国,在魏国大梁遭到困厄。 魏齐死后,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书立说,采集《春秋》的史实,观察近代的世情,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八篇。
用来批评国家政治的成功与失败,世上流传,称为《虞氏春秋》。 太史公说:平原君,是个乱世之中风采翩翩有才气的公子,但是不能识大局。
俗话说:“贪图私利便丧失理智”,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贪图他献出的上党,致使赵国兵败长平,赵军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 虞卿分析事理推测情势,为赵国出谋划策,是多么周密巧妙啊!到后来不忍心看着魏齐被人追杀,终于在大梁遭到困厄,平常人尚且知道不能这么做,何况贤能的人呢?但是虞卿若不是穷困忧愁,也就不能著书立说而使自己的名声表露于世,流传后代了。
扩展资料:
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北),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建议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赵胜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长平之战后,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王派赵胜向魏和楚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赵胜去楚国求援,最终毛遂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
此即“毛遂自荐”。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
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