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虚幻的诗句
关于虚幻的诗句 1.形容虚幻的诗句有哪些
1、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唐 白居易《诗喝》
译文 人生如梦,却不知浮生是梦中。假如你懂得人生如梦的话,梦中何必争人我。就不会太计较人我是非了。
2、谁知神变亦虚幻,徒逞狡狯惊盲聋。——明 蒲庵禅师《过海罗汉应供图》
译文有谁知道神器变换和虚无缥缈,都是把他当做儿戏惊动眼瞎耳聋之人罢了。
3、未击有意周天普。虚幻形声本自无,如如不动亘今古。——宋 释印肃《颂十玄谈》
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唐 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在夜色正浓时忽然梦到了少年时的事,在梦中哭泣,脸上的妆和泪在混在了一起。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 李商隐《锦瑟》
译文我心像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像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的哀怨。
6、堪嗟虚幻事,妻男走骨,自己行尸。——元 马钰《满庭芳 叹名利》
7、虚幻浮华,不觉暗易颜童。——元 谭处端《神光灿》
8、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宋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译文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9、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宋 苏轼《浣溪沙》
译文高高的楼台矗立在云雾缭绕的层峦叠嶂间,从古到今,美好的时辰与赏心的乐事总是难以两全。
10、楼高百尺,缥缈天阙敞云扃。——宋 李弥逊《水调歌头·清夜月当午》
2.古诗中短暂虚幻的句子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一 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版本二 文嘉)
http://so.gushiwen.org/view_72374.aspx
3.有没有描写梦境虚幻现实的诗句,越多越
诗仙李白一生与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心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诗人凭借丰富的想像力,着眼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描绘出神奇瑰丽、虚无飘渺的梦游奇景。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缘于诗人对权贵的抗争。李贺在《梦天》中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想像奇特,气势恢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切感慨。杜甫在《梦李白二首》中写道:“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把对朋友的怀念融入梦中,李白的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和欣慰。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逼真。
梦可以给诗人以跨越空间的自由。金昌绪的《春怨》只有20个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梦使思妇与戍边的丈夫暂时相聚。言近意远,层次分明,借物起兴,耐人寻味。全诗不仅在篇内见曲折,在篇外也见深度。张仲素在《春闺思》中写道:“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描绘出思妇魂不守舍、拿东忘西的情态。思忆成梦,梦境引来更多的回忆,这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表现手法,读来婉转含蓄,意境深远。
宋代出现了一些感时伤怀的词作。一场与亲人相会的梦境,便会给诗人带来无穷的伤感。苏轼的一首《江城子》让多少人潸然落泪:“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许是相思梦来的太多了,诗人们有些害怕梦境重来,因为“梦魂纵有也成虚,哪堪和梦无?”(晏几道《阮郎归》)。甚至当自己的恋人真的来到身边时,诗人也怀疑是在虚幻的梦境中,以至要把家中所有的灯点燃,不让梦境降临:“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李清照的词风格细腻,具有女性的柔媚,然而她的一首记梦词《渔家傲》,却无一点钗粉气:“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充分表达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现实中不敢出口的理想追求,只有在梦中倾述了。诗人陆游在梦中也不忘保卫祖国的职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有一百多首记梦之作,他有时“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有时“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这些梦当然是虚幻的,却折射出陆游的爱国精神。这些作品展现了陆游至老壮心不已的精神境界,以梦写志,读后令人不禁对他萌生敬意。
4.哪些诗词中含有想象的虚幻成分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
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诗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去,深沉绵邈。不去想它,却又实难忘怀。
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某种缠绕心间、摆脱不掉的思绪,这种体会几乎人人都有。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说者多解释为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寻索下句词意,这种解释自然是不错的。
但又还不够。此句从“千里孤坟”而来,自应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这两句直承开首“两茫茫”句意,同样是将无知作有知写,是概括了生者与死者两个方面的。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揣其语气,这三句便是诗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
死生异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思”是“梦”的基础,“梦”是“思”的幻化。上片词意虽不涉梦,但写“思”即是写“梦”,仍然切合“记梦”的题意。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往时,不知有过多少次,爱妻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诗人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或许还指点评说呢。
诗人抓住了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泪流满面,却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四目相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