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174 小楷抄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

174 小楷抄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小雅·南有嘉鱼》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在当时是一首贵族宴飨宾客通用的乐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后两章变换角度,以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以及一群翩翩飞翔的鹁鸠集于树上,象征宾主之间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以及宴席上祥和欢乐的气氛。虽然篇幅短小,但极尽祝颂之能事,敬祝宾客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视野开阔,情深意长。

作品名称:小雅·南有嘉鱼

作品别名:南有嘉鱼

创作年代:周代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杂言古诗

作 者:无名氏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⑵。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⑶。

南有嘉鱼,烝然汕汕⑷。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⑸。

南有樛木⑹,甘瓠累之⑺。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⑻。

翩翩者鵻⑼,烝然来思⑽。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⑾。 [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南:指南方长江、汉水等河川。嘉鱼:美鱼。

⑵烝(zhēng)然:众多的样子。罩罩:义同“掉掉”,众鱼在水中摇尾游动之貌。

⑶式:语助词。燕:同“宴”。

⑷汕(shàn)汕:群鱼游水的样子。《说文解字》:“鱼游水貌。”

⑸衎(kàn):快乐。

⑹樛(jiū)木:弯曲的树木。樛,树木向下弯曲。

⑺瓠(hù):葫芦。纍(léi):缠绕。

⑻绥(suí):安。

⑼鵻(zhuī):鸟名,即鹁鸠,也叫鹁鸪,天将雨或初晴时常在树上咕咕地叫。

⑽思:句尾助词,下同。

⑾又:通“侑”,劝酒。 [2]? [3]

南方出产鲜美鱼,鱼群游动把尾摇。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陶陶。

南方出产鲜鱼美,鱼群游动随水流。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悠悠。

南方有树枝条弯,葫芦藤蔓紧相缠。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宴饮乐平安。

鹁鸠翩翩空中翔,四面八方集树上。君子宴会有美酒,嘉宾欢饮劝满觞。 [2]? [3]

此诗为周代燕乐的通用乐歌,与《小雅·鱼丽》、《小雅·南山有台》三首诗是同一组宴饮诗。先歌《鱼丽》,赞佳肴之丰盛;次歌《南有嘉鱼》,叙宾主绸缪之情;最后歌《南山有台》,极尽祝颂之能事,敬祝宾客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毛诗、齐诗都认为是宴饮诗兼有求贤之意,《毛诗序》云:“《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大平之君子至诚,乐与贤者***之也。”也有人觉得此诗还含有讽谏之意。 [2]? [3]

这是一首专叙宾主淳朴真挚之情的宴饮诗。诗意与《小雅·鱼丽》略同,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彼(指《小雅·鱼丽》)专言肴酒之美,此(指《小雅·南有嘉鱼》)兼叙绸缪之意。”

全诗四章,章四句。前两章均以游鱼起兴,用鱼、水象征宾主之间融洽的关系,宛转地表达出主人的深情厚意,使全诗处于和睦、欢愉的气氛中。两章的开首两句用重章叠唱反覆咏叹,加强这一氛围的形成。“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鱼儿轻轻摆动鳍尾,往来翕忽,怡然自得。读者仿佛看见四面八方的宾客们聚集在厅堂,大排筵宴,席间觥筹交错,笑语盈盈。鱼乐,人亦乐,二者交相感应,一虚一实,宴饮时的欢乐场面与主宾绸缪之情顿现。短短数句,婉曲含蓄,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若仅用一种事物来形容宾主无间的感情,读起来不免单调,也不厚重。故诗人在浓浓的酒香中,笔锋一扬,将读者的视线从水中引向陆地,为读者描绘了另一场景:枝叶扶疏的树木上缠绕着青青的葫芦藤,藤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风过处,宛如无数只铃铎在颤动。这里的树木象征着主人高贵的地位,端庄的气度;藤蔓紧紧缠绕着高大的树木,颇似亲朋挚友久别重逢后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情态。对此良辰美景,又有琼浆佳肴,不能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四章作者用了“推镜头”的手法,缓缓地将一群翩飞的鹁鸠送入读者的眼帘,也把读者从神游的境界拉回酒席。嘉宾在祥和欢乐的气氛中酒兴愈浓,情致愈高,你斟我饮言笑晏晏。望着那群鹁鸠,听着咕咕的鸣叫声,也许有的客人已开始商量打猎的事情了。这就隐含着宴饮后的射礼。用笔曲折,别具匠心,情寓景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宾主之间和乐美好的感情。

全诗是从水、陆、空三个角度来描绘宾客们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起初是营造气氛,随着酒筵的渐进,酒兴渐浓,宾客也渐趋热情奔放,人们的视线也随之渐高。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而且在每章诗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诗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诗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3]

宋代朱熹《诗集传》:“兴也。此亦燕飨通用之乐,故其辞曰:南有嘉鱼,则必烝然而罩罩之矣。君子有酒,则必与嘉宾***之而式燕以乐矣。此亦因所荐之物而道达主人乐宾之意也。”(第三章)“东莱吕氏曰:瓠有甘有苦,甘瓠则可食者也。樛木下垂而美实累之,因结而不可解也。愚谓此兴之取义者,似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此兴之全不取义者也。既燕而又燕,以见其至诚有加而无已也。或曰:又思,言其又思念而不忘也。” [1]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4-75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57-359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