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为何《长恨歌》里会出现那么多经典诗句?

为何《长恨歌》里会出现那么多经典诗句?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助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尤其是诗中很多精典的诗句,情真意切,文字哀艳,感情真挚饱满细腻,为全诗增色不少,使之成为真正的"千古名篇"。

《长恨歌》中都有那些精典诗句呢?

正如题主所说,《长恨歌》中是有很多精典诗句的。诸如:"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

为什么《长恨歌》中会有如此多的精典诗句呢?

农夫认为,除了诗人在写作《长恨歌》时已经三十四岁,正值盛年,而且是在已考中进士后的五年后,在诗歌创作方面已有相当经验和技巧,文字功底已相当成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和诗人自已亲身经历过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悲惨遭遇有重要关系。

白居易十一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的所在地一一徐州符离。在那里结识了一个被他小四岁的女子。此女名叫陈湘灵,长得活泼可爱,懂音律,会诗词。于是俩人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白居易19岁时,湘灵15岁,情窦初开,俩人便开始了初恋。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二十七岁,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已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到江南他叔父处。在路上他写了《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等三首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于湘灵的深情思念之苦。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回符离住了10个月,恳切地向母亲乞求和湘灵结婚,却被封建等级关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理由是门不当户不对。直到贞元20年,白居易在京城长安当了校书郎,因举家要迁至长安,再次含泪乞求母亲要和湘灵结婚时,不但仍遭到拒绝,而且还坚决不准俩人见面。直到白居易37岁时,在母亲以死相逼下,才勉强和一个姓杨的女子成了家,当时湘灵已33岁,可怜还是独自一人。

结束语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是在婚前的几个月之前。所以诗人在《长恨歌》中,借写唐,杨俩人的爱情悲剧故事,实质是寄托着自已对于湘灵姑娘的内疚和思念。是自已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才会如此的感人。尤其是诗的末尾四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以说完全是诗人自已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