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什么是韬光养晦,以退为进?

什么是韬光养晦,以退为进?

韬光养晦,以退为进,是指当时机不利于自己时,收敛锋芒,隐藏足迹,或者是“把声名才华隐藏起来”,以使别人或敌手放松警惕,从而达到出其不意、一击即中的目的。在适当的环境下,“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不失为一种掩护自己、图谋再起的战略。

秦末,匈奴邻近的强大民族东胡趁其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安时,有意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干里马。匈奴的将领听到之后,纷纷说东胡欺人太甚,不能把国宝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却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是非常平淡地做出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匈奴的将领们听到自己的国王这样说,心里都非常不舒服,但又无可奈何。但东胡王却得寸进尺,要求匈奴给他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东胡王见匈奴软弱好欺,且每次要东西都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觉得匈奴这时一定是不堪一击,就放松了防御。而这正是冒顿一次又一次忍耐所要的结果。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片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由于前几次要东西时匈奴眼也不眨就给了,而且这荒原又是杳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却突然说道:“千里荒原,虽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他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此时,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战争一开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怎敌得过匈奴将士的满腔复仇之火?最终,东胡全军覆灭,东胡王死于乱军之中。

如果说弱势群体示弱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敌人打垮的话,那么强势群体韬光养晦,以退为进又是何苦呢?俗话说:“树大招风。”一般来说,强势群体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常常容易功高盖主,或者是引人嫉妒。再者,强势群体受人关注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一个人若长期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亏损!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既可以避免许多麻烦的事情,也有助于自己修身养心、恢复精力。所以,强势群体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生存策略。

三国后期,刘备死后,蜀国国政由诸葛亮辅佐,而诸葛亮也不负刘备所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魏国的曹操可就不那么好命了。自魏明帝去世之后,即位的曹芳年仅8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跋扈,怎能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因此,他用尽心机,耍尽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早年的司马懿对魏国忠心耿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落得这般田地,心中自是不满。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空有四肢却无头脑的莽夫,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他知道凭自己现在的实力根本就没有能力与他斗。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这当然就趁了曹爽的意了。曹爽心里也明白,司马懿是他当权的唯一潜在对手,因此非常小心,就派自己的亲信李胜去司马家探听虚实。

司马懿老奸巨猾且征战杀场多年,怎么会看不透曹爽在玩什么花招?因此,他早有准备,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一脸病容,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两眼无光,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不要让敌人趁虚而入。”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故意让所有的药汁流出来,还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李胜见司马懿已成这样,也不多留,便安心地回去向曹爽报告了。得知此况,曹爽非常欣喜,说道:“哼,只要司马懿这个绊脚石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时隔不久,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行。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调集家将,召集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随后进入后宫威逼太后,陈述曹爽罪过,要求斩杀这个奸贼。无奈之下,太后只得同意。随后,司马懿又迅速占据了武库,将主动权掌握在手里。

待曹爽闻讯赶回,大势已去。曹爽一家以篡逆的罪名被司马懿诛杀。自此,司马氏终于独揽大权,曹魏政权名存实亡。

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此一正一反构成人世间的循环。而为求正,当先求反。同样地,为求进,当先求退,而后能成无为之功。所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以退为进,乃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古今中外,懂得韬光养晦、以退为进而打败敌人的例子并不少见。

“韬光养晦”的功夫最深厚的,要算《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了。刘备曾以种菜来遮入耳目,目的是避祸,用的是韬光养晦、以退为进之计。在三让徐州时,他也同样利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得到了徐州。还有日后刘备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韬光”之计,功莫大焉。赵匡胤于北周朝廷里历练的“韬晦”功夫,一直掩藏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他的那份心计也着实令人叹服。但不管怎样,两个人最终都成就了煌煌伟业,也为百姓们谋了不少的福利,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可鉴的范例和想象空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大智若愚、急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

韬光养晦、以退为进是一种生存策略,这其中的韬光养晦和“退”只是为了更好地“进”,并不是停止不前。再者,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终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甚至众叛亲离。

如果要赢,天时、地利、人和是样样都不能少的。适当的韬光养晦、以退为进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