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的快乐
2020年12月,我去沈阳观看辽博“唐宋八大家”展。展陈中有一个悬挂八大家诗句的区域,供大家拍照。大多数都是我们课本中常见、耳熟能详的句子。例如“草色遥看近却无”,例如“墙角数枝梅”。
我一眼看见“我亦是行人”,心生欢喜。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是苏东坡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送别好友的句子。他和朋友钱穆京城一别三年未见。两人在杭州匆匆一聚,钱穆又要继续启程前往河北,奔波辗转、各自天涯。
钱穆的船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别之时,微云在天,月色淡淡。苏轼心中惆怅。
但他转念一想,说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就如同一个旅店,它不是终点,没有人能够长久地停留。不只老兄你在奔波,我也是此间行路的人啊。
苏轼不是第一个发出这种感慨的人。曹丕说,“人生如寄”。
苏轼也不是第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在二十六时就曾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难得的是,他没有因为旅店无法停留就随意生活。他一生动荡,作词、写文、书法、当小官、弄美食等却都专注投入,生生把自己搞成了顶尖专家。他是中国文化名副其实的集大成者,以才华和人格魅力折服众人,终成千古风流。
他说这句话,昭示的是对无常的接纳,和对人生的主动选择:人的一生总会结束,我们不可能停在某个自己想要停留的点。但是我不会因为这样就放弃,就敷衍,就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既然是旅店,既然总是要向前,那我就自己走。我就是天地之间,那个行走的人。我在无常和非永恒之间,选择我要走向那里,我要如何走。
这样的态度,在2020年尤为值得珍惜与效仿。年初疫情爆发,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被打乱,有些人和家庭遭遇重击,甚至永远地留在了这一年。回忆起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敏感的人 都几乎要落泪。上半年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务或规划好的项目被迫处于半停滞状态,下半年才逐渐好转和恢复。
此刻,北京疫情每日仍在通报新的新增,其他地区也都或战斗或预备着。好在大家比年初有了更从容的应对。
愿我们每一个人,充满力量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恐惧新体验
去年在年终总结时提到“像素升级”,今年仍在进行中,有时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比以前看到了更多的细节。今年读图的能力也更强了一些。
今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三亚时,我尝试了冲浪板,就是在平静的海域,有人开着小机动船,船后系着一条冲浪板那种。上板之前,我跟开船的小哥说,我有点怕。小哥讲:怕什么,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用怕。我问:要是我掉海里了怎么办?掉海里我会救你啊。小哥速答。
我于是放心上板,蹲着身体紧抓绳子站在板上。小哥开了一圈,见形势稳定,示意我站起来迎接大海的欢迎。
我站起来,冲浪板随着主船的开动微微起伏,天蓝海蓝,周围不时有游艇路过。海风拂面,舒展而温柔。
我闭起眼睛想要深化海风拂面的感受。(别觉得我作,是那风让人情不自禁。)
下一秒,我脚下倾斜,紧接着绳子拽不住,翻身入海。
再下一秒,海浪在我身边摇动。我恍惚,但并未下沉,有救生衣托着。
可是,船在哪?小哥在哪?
虽然好好地浮着,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喊一下,毕竟我可是掉海里了呀,又不是游泳池什么的。
我扯起嗓子:”我掉海里了!“
朋友在远处回答:”看见了。他来救你了。“
等待。只能在水中等待。
小哥很快到来。我想要抓他的手。他拒绝,叫我转身,背对小船。看我平复一些后,抓着救生衣肩部拎我上船。
从落水到出水,短短几分钟。回顾全程,我的情绪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入海的一瞬间几乎是来不及反应的,但抓绳脱手时恐慌迅速跟上。
紧接着海水涌动让我很紧张,但发现自己浮在水中和得到明确的救援消息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我以为我是在很平静的状态下等待小船的到来的,甚至看了看海水的颜色。
小船真的到来时,我才知道自己其实无比紧张。我几次下意识地试图抓住小哥的手,身体乱动时还在船底割伤了脚趾皮肤。
直到最后坐到船上的一刻,我才真正松弛下来。天啦,终于回到了岸上。
这次体验带给我的感受是:
1.失衡所带来的恐惧会伴随整个过程。我们的情绪会因为理性安全因素得到缓解,身体的紧张依然会持续。身处恐惧时应该给身体更多的关注,让它得到舒缓和保护。
2.有些事情真实发生时,并没有想象中可怕。我一个不会游泳、小时候掉池塘里差点淹死的人,是完全无法想象掉海里这件事的。真的掉进去了,发现也就那样,连喊都是为了走个程序。。。。。。当然,感谢救生衣。
重拾&再续
2020年重拾了轮滑,也重新学习了古琴。
轮滑还是上初中的时候学的,当时旱冰场是我们这些80后的时尚娱乐项目。我用了两次学会。第一次穿着轮滑鞋狂摔,摔出各种花样姿势。第二次,穿上轮滑鞋,突然就掌握了平衡,会滑了。
我很喜欢滑轮滑的感觉,轻盈的速度,有如少年飞驰。而轻重快慢与转弯倒退的控制,又如书法行笔的畅快。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get了画葫芦、双鱼、前蛇、单脚滑等基本步法。正准备大学一场、计划自己滑出一首歌曲时,我膝盖的伤复发了~并且竟然断断续续地疼了一个月。算了算了,休息了。
不过还是要表白轮滑这项运动,非常“适合”我这种膝盖不好不喜欢跑步又想享受速度的人。
古琴的学习,是一个意料之外。大一时我学过两个学期的古琴,学会了一首弹得不知所云的秋风词,还在一次学习某个音的过程中崩溃大哭。后来就在学期结束后以大二学业要开始繁忙为由中断了学习。
今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愿意教我古琴的小薬老师,就开始了重新学习。第一节课上,学着勾挑的基本指法时,我突然感觉到右手异常紧张。这种紧张和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尝试着调试自己跟随课程节奏,但还是没忍住突然哭起来。老师暂停了一会,待我平复后,继续教学,留了作业。
第二次课,上次卡点的地方顺畅了,学习了新的内容,获得了新的作业。
第三次课,开始弹第一首曲子《仙翁操》。
到12月底,我已经学会了以前的拦路虎《秋风词》,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过完了一遍《酒狂》。《酒狂》是我点名要学的曲子。十几年前学习的时候和老师聊起传统古琴曲中是否有欢快的音乐,他举了《酒狂》,随手弹了一段,非常好听。现在我自己也在学习弹奏,真是太开心。
我当然知道,我不会在轮滑和古琴上有所建树。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关于学习的点滴,让我不断了解“学习”这件事,也不断了解自己。
2021年不能使劲儿磕轮滑了,得换个运动。暂定为游泳吧,等2021年结束时再来谈。
攻击性&温柔
2020年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比如,我一直觉得自己慢。但实际上我挺快的,只是习惯于遵从自己的节奏,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慢。
比如,我不太有攻击性,或者说,我不太表现攻击性。但其实攻击性既是生命力的表征,又是真实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新的一年里,我可能会更多地去发掘和表现自己的攻击性。
另外,12月陈丹青在一个纪录片放映现场的答观众问,也让我印象深刻。
提问的女观众是全场第一个提问者。她说,作为”局部“的忠实粉丝,我这是第一次见到丹青老师,特别喜欢丹青老师,以前你在哪里哪里搞活动,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是没去成,特别遗憾。没想到今天真的能见到。看过‘局部’很多次,觉得特别好。很多人是因为陈丹青才喜欢木心,但自己是先知道木心,所以很开心。还曾经想过怎样辞职能来“局部”工作balabala。
过程略长,个人感受描述太多,我和邻座都有微微的不耐烦。我把身体在剧院座椅上往下放了一些,缓解久坐的疲累。主持人提醒她:麻烦说您的提问。女孩依然讲述了一阵自己的激动后,提了个问题。
陈丹青拿起话筒,在回答问题之前,笑眯眯地看向女孩:”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你呀。“
就,很妙。
他可能也很累,他也许也不耐烦,或者他是为了场面和应酬说出social的话语。这些我无从得知。
但他温柔而近乎可爱地回应了这位粉丝,对她的抒情给予了回馈。这样的回应,应该会让她觉得这个冒着寒风出门的下午格外值得。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修养,和对他人的观照。
在他身上,对时与事的攻击性,与对人的修养和观照,并存着。
写字
2020年结束,我的习字生涯就三年了。依然是个学渣,掌握得很少。但今年还是有一些进步的哒。
一是开始体会到书写的节奏。以前看老师示范,觉得她的笔腾挪移转,就像凌波微步或者跳芭蕾,节奏鲜明,都能看到毛病笔锋的弹性。反观自己,有时慢悠悠软塌塌,有时急吼吼乱糟糟。今年慢慢能体会到节奏了。尤其是最近写《鶺鴒颂》和《温泉铭》,随着皇帝祖孙俩酣畅淋漓的用笔,我的笔也轻快起来。一旦感受到,才发现“节奏”是一个让人十分愉快的体验。
二是以前用着不趁手的工具,突然没毛病了。夏天练《多宝塔》时用的竹纸,五分熟,下笔一不小心就洇一片,气死。冬天再写,又滑又顺,完全不洇。还有一支狼毫笔,去年买来,一写就分叉,完全没法用只能闲置。今年虽然还是会分点叉,但是手知道怎么指挥它了。
无他,练习。
习字第三年,我可以说:也许我忙起来会很长时间不写字,但写字,成为了不会离我而去的事情之一。
展览与旅行
今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没怎么出行,也完全无展览可看。下半年开始,陆续有了一些让人很期待的大展。在此记录下来,也觉得格外珍惜。
1月,上海常设书法展。见到了王宠的《游包山集》,很长很长的小楷长卷,气息完整放松,令我佩服。
2月-5月,疫情影响下的展览停滞期。
6月,山西博物馆北朝壁画展。雷神风伯图意气风发,整一个生机勃勃的山海经。
8月,乌兰察布草原小住一夜。笔洗成了我们的插花器。
9月,故宫苏东坡展。博洛尼亚插画展。
10月,林曦”笔墨游戏“画展,童子与小孩皆可爱。
竹庵书法展。小楷《承天寺夜游》我也想写一遍。
天津博物馆”天博藏珍“展,人很少,观展舒适。我在赵孟頫的《洛神赋》帖流连了好久,他不愧是形式美的典范。
12月,辽博“唐宋八大家展”。展陈和图录都不错,仕女们也很唐朝。
几本书
2020年我工作很忙,书读得反而比前几年多。
尤其前几年都不怎么读文学书籍,今年又读起来了。
一是因为今年一开始读的几本书都是很好的书,开了个好头。
另外也由于今年搬了办公室,上下班路上极其堵,反而是读书的好时间。
推荐几本给大家:
1.《繁花》。金宇澄建构故事、描写人性的能力很强,是那种你觉得作者根本不用出现、不用废话,人物自己活着的强。
2.《巷里林泉》。故园老师的书很有趣。生活在她那里比在普通人眼中细致精彩百倍。她用最不费力的方式,描绘出了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植物、动物和人。她的《幸得诸君慰平生》我也读了,但《巷里林泉》与我更贴近。尤其是”吃白米酥的唐兵“那篇,让我在乡音和对儿时生活回忆的夹攻下,感动地哭了。
3.《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小小的一本,很好读。书中以一个十次的心理咨询记录,呈现了蛤蟆先生发生改变的过程。很适合对心理咨询和自我成长感兴趣的人。
阅读这件事,基本上是越读越顺,越读越渐入佳境。今年继续吧。
另:今年读的李松蔚老师讲人生工具的一篇文章很妙,也分享给大家。 隐喻:你的工具箱
没有好看照片的一年
今年照片似乎发得很少,因为拍得很少,也没有什么好看的照片。
趁着总结,我要小小地报复性发照一下。
手握种子
2020年,我变得更接地气了。这一年,公司渡过了疫情,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节点。此间过程不必赘述,新的一年应愈加努力才是。
2020年我还给乡村阅读老师们讲过一堂课:从《安的种子》说CBT三角。备课时我写了一张纸条,此时正好用来作为新年***勉语。新年只是时间计量上的一个界限,提醒我们:关注自己手中的种子,跟上时间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