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竹子的诗句 - 23孤者哲诗——道哉庄子!

23孤者哲诗——道哉庄子!

在诸子文学里面,庄子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研究中国文学与哲学的人,对他都非常推崇,他的文学哲学成就,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庄子》本身是一部哲学著作,但是它不是一般的哲学,它所探讨的问题,是人生问题,它关注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自由。

所以,这种学说本身就带有很深的文学特点,它是一种诗化的哲学,甚至可以说是哲理的诗。

而且,庄子在表现自己关于人生看法的时候,他又不是把生活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冷静的观察和分析,而是采取一种主观抒情的态度,直接表现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表现对自我生命的内在感受。

所以,《庄子》这本书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书里面,包括很多作者深刻的生活体验,写出了庄子的遭遇、命运、人性,以及独特的精神世界,庄子《知北游》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庄子是一个多情的作家,他的哀乐之情非常丰富,在他的作品里,我经常能感受到他那强烈的激情。他的苦闷、悲哀、愤怒,经常跳跃在字里行间,比如《外物篇》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庄子讲这个故事,当然是为讽刺监河侯,监河侯很吝啬,他不愿意借粮给庄子,他忿然作色,给予监河侯这一类的人物以讽刺。

但是,这种忿然作色,更多的还是为自己贫困的生活处境的哀伤。自己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找人借钱,人家不借给他,他的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在庄子的《大宗师》里面,庄子就写了这样的情况:

就从子桑那种悲惨的歌唱当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一个贫穷之士,对于不平等命运的质问,其实庄子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歌来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悲愤。庄子自己就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嘛,所以,有人就说,《庄子》这本书是他的哭泣。

《庄子》除了表现对贫困生活的感受,它还经常表现庄子作为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心灵世界。

他通过自己亲身真切的感受,写他在人生旅程上的苦闷、求索、孤独,和悲凉。

这不仅是对朋友的怀念,而且流露出, 世无知音的孤独感 。老朋友死了,再也没有人和他论辩了。

我们知道,惠施和庄子观点不同,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辩论,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庄子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有这么一个对手,他们在辩论过程当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在碰撞当中闪烁出耀眼的火花,这毕竟也是知音,而惠施死了,他痛知失音,就更加感到人间的凄凉。因为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作为一个精神上的探索者,庄子的思想在当时被很多人所不理解,他是感到很孤独的,现在连惠施这样的朋友也死了,他在现实当中就更感到凄凉和孤独。

所以,《庄子》书里,经常表现这种精神探索者的思想感受,表现他在世俗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

所以他对庄子也很理解,他把庄子也当成一个诗人,这里所说的庄子故乡,就是精神的故乡,就是他苦苦寻觅的那种精神的乐园,也就是摆脱世俗的束缚,获得和大道合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所以,读庄子的作品,人们就能够,感到一个苦苦求索,向着精神故园,踽踽独行的主人公,和他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的寂寞心灵的每一次跳动,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和谐交融。

《庄子》哲理与诗意的交融还表现在对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

其描写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有遗世独立之感。庄子热情讴歌至高无上的大道,去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 这就是游,“逍遥游” ,这就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所以,这种神人也是庄子人生境界的体现者。

《养生主》写庖丁解牛,其动作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入会”,如此精妙绝伦的表演,就是作者要赞美的得道的境界。庄子自己也是这样一个体道者,他追求“与物为春”、“与造物者为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质上是解除了束缚而臻于自由的境界,因而带有浓厚的艺术品质。

庄子经常赞美得道的人,得道的境界,赞美大道,这些地方都充满了诗意,像是诗意盎然的哲理散文。他的生活带有浓郁的艺术特点,他不做官,他留连于山水之间,在水边钓鱼,在山林散步,活得很自由。

他经常以 艺术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经常观察和品味人生 ,善于从中发现诗意。

他站在濠梁之上,就能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由此引出与惠施的一番妙趣横生的辩论。直至临终前,他还发出“吾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齐送。”,“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的宏阔议论。

这一番议论旷达浪漫,气象万千,万古长青。

这种物我合一的感受,庄子称之为“物化”。这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他那种“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的生活态度的体现。

把自己融化在万物当中,和万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诗化意境。

03 意出尘外的想象

《庄子》一书向来以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著称。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庄子善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其作品具有“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特点。

全书首篇的《逍遥游》,一开头就展示了一幅鲲化为鹏的宏伟景象:

想象力非常奇特,简直超出于尘世之外。他把真实的道理,真实的人生感受,借助于荒诞的玄奥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书里面,出现了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

庄子大量借鉴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同时借鉴神话的浪漫精神,展开奇异的幻想和想象。某些抽象事物也被庄子加以拟人化。 比如妙姑山上的神人,就是来自山海经的记载。他还借鉴神话的思维方式,利用神话的浪漫精神展开想象。

比如,他还打破了人和物的界线,把天地万物都当成人来描写,让他们有那样的意志和情感,小鸟互相之间可以展开对话,车道沟里的鱼能向人发怒,甚至是死人的头骨也能向人愁眉苦脸,就连一个棵大树,也能向人托梦,这些东西都被当成人来描写。

甚至一些抽象的事物,也被庄子拟人化,显得妙趣横生,绕有魅力。

他的笔下有来自南方楚地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来自于东方大海,来自于齐国一代的传说,这些传说在当时都是新出现的。在庄子以前,中国的文学里面,很少有人去描写大海的壮观景象,庄子对于海的描写是非常生动的。可以说,是强劲的海风有力的摧动了庄子艺术想象的翅膀。一开始就讲海上的大鹏,这在其它人的作品里面,包括屈原的楚辞里面,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庄子的奇特想象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 庄子主张齐物,他经常启发人们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

他认为人的生活范围的狭隘,就会限制自己的眼界,就导致了认识上的局限,这就如同井底的青蛙,你不能向他们谈论大海,它不知道大海的广阔,夏天的小虫子不可以讲冬天的冰雪。

所以,只有突破狭隘的精神视野,解放自己的思想,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天地万物,才能获得精神的解放,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秋水》中一开始就写,秋天发大水的时候。河伯的故事。海神的这一番话,也就是从宇宙的角度来发现自我的渺小。嘲笑那些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短视的见识。

这正是庄子所提倡的一种思维方式。用这种思想方式,书里面就出现了广阔的思想境界。

庄子同样用宏观目光去观照现实。

《则阳》中写魏王欲发兵攻齐,惠施请戴晋人来劝谏他,戴晋人向魏王讲了一个故事:

庄子还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

这离奇的想象恰恰反映了庄子的思想逻辑。为了打破思维定势,庄子常常打破由已知推论未知,以自己揣度他人的常规性思维方式,怀疑常识常理的普遍性,提示主观经验的片面性。

比如,在《德充符》里,就讲到多种多样身体残疾的人,有的人没有脖子,两个肩膀超过了头顶,这种写法真是太荒谬了,但是,庄子恰恰是用这么一种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的,人们认为这些人是畸形,这些人丑,这是以正常人的标准为标准的,以正常人为美,看习惯了正常人,但是假如以这样畸形的人做标准,那么正常人就是不健全的,丑的。另外,人们认为这些人丑,都是从形体上看,假如不是以形论人,而以德论人,这些人的德可能就是最完美的。

这就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产生了奇异的效果。

他为什么提出这样一种奇异的想法?

他就是怀疑常识常理的普遍性,揭示人们主观经验之片面。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觉得死是痛苦的,但是谁能想到死是否是会很快乐呢?

庄子在《至乐》中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与空骷髅对话的故事:

这则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痛苦的感悟,还有死生一体的看法。

但是呢,他能够产生这样奇妙的遐想,用这样奇幻的想象来讲道理,正是出于他那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怀疑常识,人们都喜欢生,讨厌死,庄子认为这都是出于偏见,既然活着的人都没死过,那谁能够断定死后一定是痛苦的呢。

为什么死后不可能是快乐的呢?这是庄子的思维方式。

另外庄子还善于利用逆反思维,站在传统观念的反面提出新的看法,蔑视一切具体事物和相对价值,追求最高的境界和绝对价值。 比如书里面常提到,无用之用,不言之辨,至乐无乐。也正是由于这种逆反思维,他又产生了奇异的想象,他否定了世俗当中的那些标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例如《田子方》中这段故事:

庄子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人们最高的境界,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在外界巨大的变化面前,无动于衷,和这种精神境界相比,列御寇那种射箭的技巧,简直不值一提。

他追求的是不射之射,用不着拉弓射箭,自己的精神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如果一般人在这种至人面前,我想都会被折服,用不着射箭去征服。庄子就是利用这种逆反思维,把人们的思维引向习惯的反面,这样就产生了出人意外的奇思遐想。就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奇异的艺术境界。

《庄子·天下》篇称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

正是庄子奇诡玄奥的哲学思想和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有力的激活了他那葱茏的想象力,构成了全书恣肆闳丽的艺术特征。

他的言论虚远广大、无限无际、放任不羁、 自由 漫飞,逍遥自在,这个特点是他思想的特点,也是他文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