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放置于大钟寺的永乐大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和考证后,科研工作者们将当年大钟的铸造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还原。他们指出,明代的能工巧匠们对于陶范法的运用已经是驾轻就熟了。
工匠们首先营造了一个较大的制造场地,用以制造大钟的主体。他们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按照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制出以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之后将其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出车刮板膜,作为大钟的内范;在外范四周工匠们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以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工匠们运用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4个浇铸口均位于钟钮旁边不易觉察的位置上;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
永乐大钟
大钟的主体完成后,就要进行另一道工序——冷却。冷却是大钟铸造中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其对冷却速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冷却速度过快就会造成钟体炸裂,前功尽弃,使大钟成为无用的哑钟。为此,永乐大钟的制造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铸钟坑中没有熄灭的地火和流焰,将其作为一个天然的冷却系统,确保了大钟的顺利降温,最终完成大钟的基本铸造程序。
大钟完成后,就是安装可以将其悬挂固定的蒲牢,即承重的钟钮。为了能够悬住重达数十吨的大钟,工匠们在钟钮中间巧妙地加入了钢芯。他们先用失蜡法将钟钮煮好,放在内范外范间的指定位置,让其与钟体一起受热浇筑,和大钟完美融合在一起,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薄牢生根般的4个末端一律膨大成球状,确保大钟吊起后永远不会拔出和滑脱。
明代永乐大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已经有了现代工业的规模和气势。
在中国历史中,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其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还要古老,内在的文化意义也更为深远。古钟既可作为打击乐器、演奏乐器,也可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威严,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古钟也被作为佛教法器。永乐大钟,就是一口集我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巨钟。关于其铸造的原因说法不一:有人根据清人沈德潜和乾隆皇帝关于“凭仗佛力消黑业”和“忏悔讵赖佛寺钟”的诗句推断认为,明成祖铸钟是为自己在篡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过于残暴的行为做忏悔;也有人认为明成祖是为抒发“惟愿国泰民安乐”的美好心愿;一说明成祖以钟弘扬佛法;另外还有人认为明成祖是在纪念迁都,炫耀功绩。
永乐大钟展示了中国明代工艺技术的先进水平,是寓政治于佛教的成功典范。
今日大钟寺的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