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路上,一对父子前后走着,孩子忽然停了下来,蹲在马路边上,好奇地看蚂蚁搬家,爸爸没有催促他赶紧回家,相反,两个人却蹲在一起,一起研究蚂蚁是怎么搬家的,聊得好开心。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好奇心,他们睁大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他们总是爱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成为“为什么”宝宝。
很多爸妈听着听着就被问烦了,其实好奇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是一个人形成自驱动型学习力的关键,好奇心可以激发孩子不断探索、思考、并发现这个世界。
当孩子把东西拆得七零八落,当孩子不厌其烦地追打皮闹,当孩子把自己浑身都弄得脏兮兮,我们下意识地打骂批评,容易让孩子不知所措,很委屈,破坏他们的好奇心,有时更压抑了他们原本可能绽放的天赋。
我们每天也许很忙碌,不过仍然可以静下来,蹲下来,陪伴孩子们去观察思考。用足够的耐心,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励他们勇敢去探索,我们会受到时间带给我们的“礼物”。
今天,先跟着我一起来读《诗经·蒹葭》,用诗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体悟当下的情境,探索诗中的故事吧。
从周朝的初期,到春秋时代的中期,五百年的时光,将这些满载着古老意蕴的诗歌,拾捡成一本至美至真的艺术品。凉风拂过芦苇丛、纤草赠与意中人,里面的诗句,就像是一幅幅质朴秀雅的国画,给无数喧嚣的心灵注入了安定的力量。
它有着热烈活泼的追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有着“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有着缠绵凄婉、清丽飘渺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我们今天沉浸在令人陶醉的诗句中,可曾想过,这些唯美的文字背后,是怎样的一群人?当时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这首《蒹葭》收录在《诗经·秦风》,我们往往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去品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对淑女佳人的苦苦追寻。
而《诗经·秦风》中除了《蒹葭》意境飘渺外,其他的诗篇多以战争、建设家园为主,多是比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这类气势昂扬、描写战争豪情的诗篇。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把自己的国家给断送了。于是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秦地的“老大”秦襄公因救驾有功,被周平王赏赐了诸侯之名。但当时中原诸侯国林立,已经没有封地能作封赏了。
周平王就想了个办法,赐予了秦国岐山以西的土地,那片土地正被西尤部落占领。周平王承诺秦人,可以去攻打西尤之地,但凡能攻克,每打下一片国土,就归秦国所有。
秦国建国,不像其他中原诸侯国,多靠世袭传承,秦国的子民要靠自己争夺土地,每一寸国土都是征战得来。也因此,秦军向来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也确实很争气,为自己打下了千里国土。
所以,有说法称,《蒹葭》这首诗寻找的并非是淑女佳人,而是一位“贤臣隐士”。“所谓伊人”的“伊”,指代商朝著名贤臣伊尹。他帮助了商汤灭夏朝,并辅佐五代君主,为商朝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诗中描写,当时秦国的将士们,正是希望寻找到这样一位良臣,所以天色没亮,将士们便起身去寻找这位“贤人隐士”,找了一天没有找到,第二天继续找……
在了解诗的背景下,我们就不会单单只把《蒹葭》当成一首爱情诗,可以把这首诗应用在更多场景中。“伊人”可以是难以寻觅的“爱人”,可以是梦寐以求的“贤人”,也可以是我们历经艰难,也要寻到的“梦想”。
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世事,我们需要和孩子一样,保持一个好奇心,多问“为什么呢?”,去发现事物的本质,便能找到更广阔的空间,与人相处也会更加融洽。
在《诗经》中,有很多我们现在常用的诗句,到现在已经衍生出了新的含义。比方“携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形容夫妻二人白头到老的吗?非也,诗的原意是形容战友之间,如果打了胜仗,能够活下来,顺利回到家园,那么就相安终老,渴望和平的一首诗。
通过这样探索诗意背后的意思,能够让孩子更加严谨,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而非人云亦云。
《诗经》中还描写了很多花草,比如“蒹葭”指芦苇,还有《关雎》中“荇菜”等。我们下一次带着孩子在诗中找到更多的花花草草,然后去大自然中发现它们。
欢迎加我微信13712327505,探索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