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千百年来,阖家团圆的喜悦、辞旧迎新的祈盼,始终流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血液里,融汇在一首首唯美的诗词歌赋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起新年,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新年,是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的。这一天人们除尘、祭灶、贴窗花、吃水饺,喜气洋洋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清代蔡云写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好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过小年扫尘的喜悦跃然纸上。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罗照隐的诗句则真实反映了过小年“祭灶”的风俗习惯。
除夕是新年的最高潮。这一天,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巷陌百姓,都会与至亲相聚在一起,***度良宵。
唐代李世民在其诗作《守岁》中,描写了王公贵胄在除夕之夜宴饮赋诗、守岁迎新的华贵场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钩去冬雪,暖带和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相聚的幸福与喜悦,并不分富贵与贫穷、地位与阶层。寻常百姓的团圆夜虽没有帝王家的奢华,但也带着茶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气。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粗茶淡饭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一家人围坐静待天明,酒也浓浓,情也浓浓。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曲华章,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渐渐远去了。描写元宵节的诗词中最为知名的莫过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璀璨的烟火,再汹涌的人流,都不及灯火阑珊处那惊鸿一瞥。留不住又忘不掉的,不止是佳人,还有流年……
当万家灯火点燃,当神州***庆团圆,独在异乡的游子,只能遥望故乡,将思念和泪水流淌在笔尖,渗透在纸背 。
无论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还是“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或是“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映衬在新年团圆背景下的漂泊,总显得格外孤苦。
这深刻的孤独感虽噬人血肉,却催生了诗人创作的灵感,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诗作。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不变的是诗词中流淌的隽永真挚的情感,不变的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景。当繁忙的现代都市人,已经习惯于用群发信息表达祝福,用微信红包表示心意的时候,不妨放下手机,沐浴净手,重新捧读那久违的诗词,找回那失落已久的诗意、诗情和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