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为自清
清风拂过,掠开那卷散文集,我又见到先生清瘦的面庞,棱角分明,双唇紧闭,透露着一种追求不懈的毅力。艰辛的半个世纪:流离半世,贫苦半世,追索半世,又与病魔斗争了半世,最终竟在破晓时归去。
在追索的伊始,先生改名为“自清”。自清,似乎有着不与世俗合污的隐士意境;先生
早年正是凭着对世俗的不满,写下了一篇篇文字清丽而又如同“火山崩裂”的文章。先生和当时的许多文人一样,苦苦追索着救国之路,但却没能走上革命的道路。先生彷徨、迷茫,“觉得心头的阴影越来越大”,想封闭自我,逃避现实。但是,先生追求的不是“悠然见南山”的雅趣,不是“往来无白丁”的清高,他求的是家清、国清、天下清,是本着以清正之举救国的路径。他无法让书斋隐埋了自己,消磨这一生,先生心中永远装着国家民族的危亡,先生永远追求着当初的誓言——自清!
于是,当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伸向中国的时候,先生立刻抛开了书斋,他再也忍受不了自己的逃避,而且他的思想已转变,他骄傲地宣称:“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先生从中国人民的抗战中找到了道路,他拒绝到蒋府做官,冒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在十三教授宣言中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这便是先生“自清”的信念。无论迷茫、仿徨、不解,先生总算找到归宿了。他找到了战斗之路,便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当初,先生如果做了蒋家的官,也许就有钱治愈胃病,便不会“胃上穿了大洞”而匆匆离去;先生如果领了美援面粉,也许便不会只剩下35公斤的体重而耗尽生命……先生却都没有,他没能亲眼见到那个“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但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清的“我”。先生有对联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誓为自清,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