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故乡一词在人们的脑海中都是美好而温暖的存在,是一种任何人群和事物都无法淡化的地方,是你念及就能够浮想联翩,引发说不完道不尽的回忆,游荡于脑海之间。
故乡既是你第一个脚印的起始地,又是你想将最后一个脚印停留的落脚地,自然也是你人生过程中一切情感的依傍之处。每每思及故乡,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记忆,而最让你难以忘怀的那份记忆一定藏着许许多多你如何也说不清白的情思。
在念人的散文《故乡的罗猛塘》一文中,作者的情思融汇在罗猛塘里面,更为准确的说是交杂在童年记忆的罗猛塘之间。可以说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故乡都有一种剪不断的情结,而作文者常常用文字来传达绵绵不断的情思。作者寓情于故乡景,融爱念于罗猛塘。
一、潜藏在传说里的喜爱
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让人记忆深刻,其原因大多是那个地方曾经有过一段感动人心的故事。在念人的《故乡的罗猛塘》里,作者喜爱的罗猛塘就有着一个真挚感人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一个财主之女爱上穷秀才,却遭到财主的反对,最后双双投入罗猛塘自尽,化作香蕉树,每逢七月初七相会的传说,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这样的行文也正是散文之“散”。
文辞相比较于其他笔墨之处,传说的部分更为朴素,没有在表现散文之“美”;其传说的真实性也是没有任何考证的,故而此处也没有在表现散文之“真”;而是在体现散文之“散”的自由。
诚然,作者在此处用一个传说穿插进散文的枝干部分,也是在契合读者对于真挚情感的内心需要。当读者看到穷秀才和财主女儿双双逝世的悲剧结局时,不免会生出惋惜之情,但因为二者最后能够化作香蕉树在七月初七相会的神话传说结局,从而产生接受这个故事的心理。
这也正是传说和真实故事的区别所在。传说往往能够在最为悲惨,让人深痛的结局发生后凭借不符合常理的情节来回转故事,从而形成一个能够让人接受的美好结局。当然,有关罗猛塘这样的美好传说,也是作者对于罗猛塘记忆犹新的原因所在。
由于作者对于这种情感的认可和期许,使她爱上这个传说,并可以由此爱屋及乌,对罗猛塘也是十分喜爱。
二、浸透在回忆中的挚爱
儿时的经历总是那样的清晰自然,以至于在内心形成一缕悠长的白光,蔓延到肌肉里,撺掇在细胞间,这便是儿时的记忆。作者对于罗猛塘的记忆,除了父亲所说的传说,就属自己和罗猛塘之间的经历了。
如作者所描绘的那样,小时候的罗猛塘是清澈的,每逢五月初五,村子里的小孩就会拿着鸭蛋去“洗龙水”,八月中秋,团圆时分,全村人员纷纷进入罗猛塘抓鱼。
相信读者看到这样的情境,一定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轻松愉悦之情,自然也带有一种祥和之气。接着作者在后面写出了罗猛塘之水可以在灌溉干涸的土地,可以洗涤新鲜的空气,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田。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乡村的淳和罗猛塘之水的纯净。而呈现在读者眼里的文字,是作者笔下的罗猛塘,是一份纯洁至上的情感。此时此刻,清澈的罗猛塘之水,一定是冰冰凉凉地浸透在作者笔尖,浸透在读者心上,乃至形成深刻的回忆。无论何时,只要想起故乡的罗猛塘,便会心驰神往。
三、隐匿在对比间的偏爱
读过全文,我们可以从读者的角度看出,这篇散文类属于记事性的散文。作者先在传说和游散的儿时记忆之间寻找她关于罗猛塘的记忆,显而易见,那段记忆是不可抹去的美好。
但是经过时光的打磨,抽象的记忆可以像鹅卵石那般在时光流水间更加地精致光滑,可是实在之物罗猛塘却今非昔比,大不如从前了,甚而与儿时比较,形成的天壤之别。故而,作者的内心对于罗猛塘的前后变化,也产生了对比。
曾经的罗猛塘四季常青,景色宜人,不论是清晨,亦或是黄昏傍晚,男女老少、黄发垂髫皆在享乐游玩,傍晚时分,村民常常漫步塘边,是散步,也是赏鱼。划船的男女青年还会哼歌,会撒网。这无疑让读者联想到大家网住的不仅仅是鱼儿,还有更多的幸福美满。
可是,现在的罗猛塘因为经济变更,村民的挖掘修建,早已失去了它原先的纯净。也没有了昔日的美好,只留下它给人的记忆,和那一个不知真假的传说。
作者将罗猛塘的今昔对比,态度很坚决地表明自己对于旧日的罗猛塘是偏爱的,作者不愿看到的是此刻被挖掘得刺草丛生,十分荒凉,就连夏天的蛙声也不再听见了。
一般而言,读者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作者是喜爱童年时期的罗猛塘的;读者或许也会因为罗猛塘的今昔之比而察觉到作者对那个秀丽美好的罗猛塘的逝去感到惋惜;又或许因为作者最后一句对于罗猛塘的期待而想到作者内心充满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作者更多的情思在于对故乡的思念和不舍,思念着旧时的故乡,思念着儿时的自己,不舍得时光的流逝,不愿看世间的变迁,想要留住美好,想要停留在童年时期的纯真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