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很多语文老师总是用一种态度教课文,不管是教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
?人教版教材对此有不同的表述与要求,现比较如下:
?人教版旧教材为例通常以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来称呼,只是在目录中课题前标有“*”号为略读课文。在“研讨与练习”中设置了与文章相关的习题。
?部编本教材明确了哪些是教读课文,哪些是自读课文,甚至编者为提醒一线教师,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该区分开教,该如何教。教读课文采用“预习提示”,“正文”,“思考探究”“积累拓展”和“读读写写”五个板块构成;教读课文由“正文”“自读提示”“阅读提示”和“读读写写”四个板块构成。其中,“自读提示”在正文的左侧或右侧,主要提示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东西,或提示性语言,或提示性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阅读提示”主要针对文章主要问题,进行提示或引导。
? 旧教材由于在形式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毫无区别,慢慢地一线教师也淡忘了还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更不用说在教学方法上的区别了。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即使是明确部编本教材的这一思想,也知道哪篇是教读课文,哪篇是自读课文,一方面是长期的习惯,不会处理两种课文的不同教法,另一方面是不敢放手,怕学生完成不了。林林总总的原因造成了用了将近一年的部编教材,依然是“我行我素”。
? 读了肖培东老师《一棵小桃树》的教学设计,在读完的那一瞬间,我似乎对自读课文的教法有了一点浅浅的体悟。现结合肖培东老师的设计,梳理一下自己的理解。
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从方法入手,培养自读能力。这不正是自读课文说要训练的能力吗?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是提供了学习的切入点(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方法(品析),结果(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是本文的写法特点,“托物言志”是本单元的重点。单元提示如下: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 ——这也是单元提示所言的“情思”和“感悟”在本文的具体化。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
? 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作者,体裁,读出的信息,文本的教学类型(自读课文)。读出了什么,问题范围很宽泛,可以是内容方面,可以是形式方面。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只不过是多与少;深与浅的问题。感知了文章内容,也了解了学生对文章把握的程度,便于调整教学策略。
?“旁批”是部编本教材对自读课文使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旁批或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或提示学生注意方法。由于目标一: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通过对本文编者标注的五处旁批进行比较,得出主要指向文章内容,主要指向阅读方法。由此引出主问题:文中多处描写小桃树“没出息”,品味这些语言,体会这些地方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突破了目标1。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理解小桃树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顺势一转,引导学生体会小桃树的含义,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突破了目标2和3。
如果作者只能写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相信学生在教师的点染中,在前面的铺垫中,思维旋转,极尽脑力搜寻“那个字”,在讨论中,在思辨中,高潮迭起,最后戛然而止,课有尽而意无穷。
没有高深的技巧,没有繁琐的设计,紧抓课本,紧抓自读课文,浅浅地教语文,浅浅地教课文。
?附:肖培东老师《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 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点目标: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 三、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二)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
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三)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四)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理解小桃树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五)最后一处旁批引领思考,即文章第一个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阅读重在悟情。《一棵小桃树》的第一段文字研读:“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词尤见感恩怀念之深。
? 问:如果作者只能写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以此问把整节课推向高潮,打开学生阅读思维的大门,进一步理解本文复杂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