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易中天“暗讽”余秋雨,究竟有何恩怨?

易中天“暗讽”余秋雨,究竟有何恩怨?

文人相轻,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传统,很难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谁对谁错。易中天、余秋雨都是文化大咖,在各自领域内都是收获颇丰。可是一向看起来温文尔雅的易中天,却“暗讽”余秋雨。文人之间点评对方,堪称委婉而又不失艺术性的语言艺术。易中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往往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为何会“暗讽”余秋雨,究竟有何恩怨?你余秋雨又是如何回应的?

易中天就不必多说了,凡是喜欢历史的“90后”一代,甚至是“80后”,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受到了易中天的启蒙。当然了,笔者也是其中一分子。易中天最大的贡献,通过自己的努力,极大的改观了人们对于历史的看法。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并且讲的还能这么生动。所以说,将复杂的学术性问题简单化,这本身就是易中天的贡献。

余秋雨的名气更大,早在易中天相对穷困潦倒的时候,余秋雨已经凭借散文声名鹊起。整个九十年代,但凡是文艺青年,貌似不读几本余秋雨的散文集就像是“伪文艺青年”。余秋雨用文学性的散文形式,以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对文化传播还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新世纪初期,余秋雨更是被列入“当代散文八大家”,与杨绛、张中行等散文大家并驾齐驱,足见其实力不俗。

一个讲历史的易中天,一个写散文的余秋雨,两个看似不搭的人,易中天怎么会“暗讽”余秋雨?两位大佬之间究竟有何恩怨?前有车后有辙,此事说来话长。易中天“暗讽”余秋雨这件事,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当年易中天在《帝国的惆怅》一书中,曾不点名的“暗讽”了一把余秋雨。文中指出,某日读夏坚勇先生的《湮没的辉煌》,感慨他的历史大散文比某先生好得多,并且为夏坚勇的影响和销量抱不平。

易中天口中的“某先生”、影响、销量等因素,组合到一块还能有谁?这还不算,在余秋雨“诈捐门”愈演愈烈之时,易中天更是发文“暗讽”余秋雨捐款如变魔术。“捐款如变魔术”说得很委婉,暗讽所指人尽可知。关于大佬之间的互相评价,笔者不做过多赘述。毕竟,事关双方隐私,昭示于众未免有碍观瞻。易中天如此暗讽,你看看余秋雨是如何回应的。

余秋雨的回应相对来说比较含蓄,还是颇有修养的。余秋雨表示,一个在电视上讲《三国》不错的人,逐渐成了时间的主角。余秋雨着重强调,正是这位讲《三国》的人,快速推高了全国性的诽谤大潮。最让人佩服不已的是,余秋雨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当诸多年轻人眼见余秋雨遭受非议,想就把余秋雨捐款诸多账单明细通过网络公布于众,让易中天一一核对,部分学校还特意邀请余秋雨出席捐款新建的图书馆。余秋雨很离职,他拒绝了这些做法。

有些事情很难说清楚,尤其是文人相轻。归根到底,易中天“暗讽”余秋雨,倒不是他们之间的真的就有什么难以化解的恩怨,而是文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互动方式。就好比当年郭沫若和鲁迅之间故事,比余秋雨、易中天两位更加“惊心动魄”。易中天“暗讽”有尺度,余秋雨回应有风度,两相对比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