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载《中国儿童文学》(秋季号)2011年
《成长”真谛的追寻与诠释——常新港长篇小说侧论》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9期
《2000-2010中国儿童文学现象考察》载《东岳论丛》2011第9期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精神守望的得失》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5期
《生命意识书写的新向度——熊育群散文论》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4期(上半月)
《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载《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
《不仅仅是“信件”:评秦文君书信体散文集<你好,小读者>》载《中国儿童文学》2010年秋季号
《战争话语中的儿童本位叙事和悲情想象》载《中国儿童文学》2010年春季号
《当代散文的突围策略:建构系统的“散文诗学”》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0期
《处于成长之中的中国“成长小说”》载《南方文坛》2009年第7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0期转载
《抗战语境中中国作家主体人格新解:由重庆抗战文学的“凋零”论说起》载《红岩》2009年第2期
《当代散文的困境探微》载《当代文坛》2008年第6期
《底层叙事与乡土之“痛”:王方晨小说创作侧论》《时代文学》2008年第3期
《作为“女性”散文作家的“思辨”:筱敏、陈染、迟子建散文创作述评 》载《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纵横于文坛经纬之间的“雷达”》载《新学术》2008年第2期
《试论藏戏<文成公主>与元杂剧<汉宫秋>异质的文化心态》载《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006年中国儿童小说创作观察》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论〈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
《关于村庄的非诗情画意的“诗意”写作姿态及其他:刘亮程散文论》载《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千秋万代雄才赋:评李元洛的文化散文<汨罗江之祭>》载《名作欣赏》2007年第13期
《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
《行走在“评论”与“创作”之间——李元洛、雷达、阎纲等评论家的散文创作述评》载《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重塑散文的文学品质》载《花城》2007年第2期
《回归“成人式”及其他:“成长小说”初探》载《艺术广角》2007年第2期
《21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浅析》载《中国儿童文学》2007年第2期
《李元洛散文创作浅论》载《理论与创作》载2006年第5期
《诗意和纯美的另一种书写——关于曹文轩“少年小说”中的“成长之性”》载 《中国儿童文学》2006年第3期
《从王刚的《英格力士》管窥“无性时代”的“性成长”景观》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述评》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创作述评》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在颠覆中承接:儿童文学“教化功能”刍议》载《艺术广角》2005年第3期
《在隐忍与坚守中自助成长——评<绿纱巾>》载《儿童文学》2005年第1期
《成长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载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21日
《知识决定分子》载《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6月4日
《当下散文创作亮点评谭》载《文艺评论》2004年第2期
《儿童文学理论话语的彰显》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9日
《新艺术散文的守望者:刘烨园的散文文体自觉》载《中国少儿出版》2001年第3期
《面对传媒,坚守自我:媒体时代的散文小议》载《散文选刊》2001年第1期
《流淌与笔尖的不羁的乡愁:读席慕蓉的<长城谣>》载《语文快餐》2000年7-8期
《生命匆匆,岁月何在:读朱自清的<匆匆>》载《语文快餐》2000年1-2期
《散点透视“读不懂”:“后新诗潮侧论” 》载《艺术广角》1999年第1期
《徜徉于故园的追寻——读叶梦散文集〈遍地巫风〉》载《书屋》1999年第1期
《“新写实”:“转型”真空地带的“缝缀者”》载《艺术广角》1998年第5期
《洗涤思想 裸视灵魂——周涛散文刍议》载《当代文坛》1998年第1期
《1995—1996散文研究综述》载《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