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文言文的体例

文言文的体例

1. 古文体裁有多少种

古文体裁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1、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

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通常都以政治为主)。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

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

2、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

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叫做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做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书说类包括书和说。

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5、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诏令类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

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皇帝下达的文书还有“制”“诰”等。

檄(xí),是诏令的一个附类。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所谓“讨贼”。由於封建社会很少正义战争,互相攻击的人往往是一丘之貉,所谓檄就往往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捏造事实。

7、传状类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

传指传记,状指行状。传来源於《史记》《汉书》。拿《史记》来说,《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都应该属於传。

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可归入传状一类。

8、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

碑铭的范围颇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等。

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例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

此外还有墓碑,这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韵语)。封建时代大官的墓碑是树立在墓前道路(神道)上的,所以叫做神道碑,官阶低的则树立墓碣。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称为神道表。墓表一般没有铭(韵语)。

墓志铭(墓志)也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前有志,后有铭。它一般是两块方石,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时埋在墓圹里,据说是防备陵谷变迁,以便后人辨认的,所以后来又称为埋铭、圹铭、圹志等。

9、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

刻石的如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杂记文的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像苏辙的《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议论多於记事。

10、箴铭类是用於规戒的文章,大多是用来戒勉自己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属於这一类。

11、颂赞类是用於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属於这一类。

12、辞赋类近似於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本书第十二单元将有专文讨论。

13、哀祭类包括哀辞和祭文。二者都是哀吊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则是设祭时拿来宣读的。

百度百科-古文体

2. 《史记》一书的体例是怎样的

《汉书》,班固的史学著作,又称《前汉书》。

主要记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其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12帝纪、8表、10志、70列传,总计为100篇,***80多万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

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汉书》在古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或又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但作了一些改动,也有一些创新。在纪部分,《汉 书》不称“本纪”,而改称为“纪”(如《高帝纪》),在《史记》的基础上,《汉书》 增立《惠帝纪》,以补《史记》的缺略;在《武帝纪》之后,又续写了昭、宣、元、成、 哀、平等6篇帝纪。

《汉书》取消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将项羽的事迹移入列 传,立了《陈胜项籍传》。而王莽称帝十余年,《汉书》并未立纪,而将他归入列传, 立了《王莽传》。

在表的部分,《汉书》立了8种表,其中6种王侯表里根据《史记》有 关各表制成的,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 《汉书》新增设的两种表。

《古今人表》名为“古今”,却只记载古代至楚汉之际的历 史人物,***分为九等,后人因此而指责它不合断代之体。八表之中,最受后人推崇的是 《百官公卿表》。

此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字记述秦汉职官设置年代、职权范围、 俸禄数量和官职演变等内容;第二部分列出各种职官的表格,记录职官的升降迁免,较 完整地介绍汉代的官制情况。在志部分,《汉书》改《史记》的“书”为“志”,而又 丰富和发展了八书,形成我国史学上的书志体。

《汉书》的志,包括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 艺文等10种。其中,改变或合并八书名称的有律历、礼乐、食货、郊祀、天文、沟洫等 6种,但它们的内容或者不同,或者有所增损。

如《食货志》在承袭《平准书》部分材 料的同时,又增加新的内容,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记“食”,叙述农业经济情况;下 卷载“货”,介绍工商及货币情况。

《郊祀志》、《天文志》和《沟洫志》,也在《封 禅书》、《天官书》、《河渠书》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一些新的内容。除此之外,刑法、 五行、地理、艺文等四志,都是《汉书》新创立的。

其中的《艺文志》是记载我国古代 学术文化的各种学科、不同学派的源流和得失,也记录汉代官府藏书的情况,是我国现 存的第一部目录学的著作。在传部分,《汉书》继承《史记》的传统。

但它不设“世家” 一目,凡属《史记》世家类的汉代历史人物,《汉书》都移入传部分。原属《史记》的 一些附传,《汉书》则扩充其内容,写成专传或合传,如张骞、董仲舒、李陵等人的传 记。

《汉书》因袭《史记》,又不同于《史记》,其特点有三。 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 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 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 《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 《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

《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 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 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

为了宣 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 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 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

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 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这是 《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

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 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 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 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 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 细和明确。

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 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对于传记。

3. 高中语文所涉及的体例有哪些

编年体:某年发生了某事

国别体:某国发生了某事

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

高中出现这三种,此外还有 断代体,纪事本末体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左丘明。 国别体史书即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它对我们了解古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开创了国别史的体例,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和上古历史的重要书籍。

高中出现《国语》

纪传体。纪传体代表作《史记》的成书,表明古代史学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此前史书,或记言,或记事,或以国别,或以岁纪,形式仍不完备,许多内容不好分类涵盖。司马谈生前志于写一部全面而有系统的史书,未竟而没。司马迁继承了父志,吸收了前代的经验,集大成而开创纪传体的《史记》,基本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史体组成。其中本纪主要记载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大事,表是把重要的时事及人物,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形式表示出来。书(志)是用来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情况。世家和列传主要记载诸侯、官僚、士大夫、名人和一般平民的事迹,“以类相从”,使得大事、小事都不遗漏。

高中语文陈寿《三国志》司马迁《史记》

编年体:、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高中语文出现《资治通鉴》《春秋》

高中语文出现太多外国名著了,我记不清楚了,你看看目录吧

下面是链接

可能课本不太一样,但大致差不多的。

4.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什么

首先体例的概念有两类,一个是编排体例,一个是释字体例.许慎在《说文解字》十五篇中写道:“其建首也,立一为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伸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也就是《说文》五百四十部的体例是“始一终亥”,部内字的体例是“同牵条属”和“据形系联”.《说文》的编排体例不是很严谨,有很多问题,“始一终亥”,“同牵条属”和“据形系联”只是主要形式.释字体例主要是篆字开头,随后释义,中华书局2012年出版了一套线装本,是清重刊宋版的藤花榭本,上面的排版很标准.五百四十个部首字,会在释义最后写道:“凡某之属皆从某”,但有三十五个无从属部,也有这句释义.解释字意后会写明六书分类,“从某从某”“从某某”是会意,“从某某声”是形声,“像某之形”是象形,“从某某亦声”是亦声,指事有时会直接写明.《说文通训定声》中把所有字都按六书进行了分类,很详尽.注音是用反切,在最后,有时会用“读若”表明读音.此外还有“上讳”,好像全书一***五个上讳字;“阙”,许慎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说文解字注》对每种释义体例都有解释,看一下前三部“一”,“上”,“示”就基本知道了。

5. 简述《史记》各部分体例的主要内容

史记》是记载历史的著作,又以记人为中心,叙事和记人就成为它的主要内容。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创造了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它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一毂,运行无穷。”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司马迁还独创了‘互现法’不仅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还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6. 书的体例指什么

体例是指史书内部的编写技术或技巧。

具体些说,体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标题、断限、序言、评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清代桐城史学家姚仲实在《史学研究法》一书中说:“史之为法大端有二:一曰体(指体裁——引者);二曰例(指类例——引者)。

必明乎体,乃能辨类,必审乎例,乃能属辞,二者如鸟有两翼,车有两轮,未可缺一也。” 由上可知,体例应该只是针对历史类的书所做的分类方法.由于史书多指古代的,所以体例也常用于古代的书,不过如果现代的书也是历史题材的,我想也可以用体例来形容.具体内容参考如下: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11-19 16:52:16选出体例是指史书内部的编写技术或技巧。

具体些说,体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标题、断限、序言、评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清代桐城史学家姚仲实在《史学研究法》一书中说:“史之为法大端有二:一曰体(指体裁——引者);二曰例(指类例——引者)。

必明乎体,乃能辨类,必审乎例,乃能属辞,二者如鸟有两翼,车有两轮,未可缺一也。” 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5.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资治通鉴》。 6.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100篇,80来万字。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