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最感人至深的故事,是一本写了18年的日记。
它源自母亲的一位挚友,一个在我眼中极为诗情画意的女子。在女儿的18岁成人礼上,她将自己记录女儿18年成长的日记装订成册,以之作为其成年的馈赠。
日记中诗句般的文字,让我生出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好像冥冥中有什么东西牵引着我,唤我去寻找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物件。翻箱倒柜,我终于在书架抽屉的最里层找到一本熟识的黑色牛皮本,那是我幼年时,母亲写的日记。旁人眼中的细枝末节,我童稚之年的顽劣之语,我带给她的惊喜之举,尽被母亲收录其中,层层堆砌。坦白讲,母亲是一个极粗糙的人,不善文辞,从不会以细腻柔情的言语来表达爱。可就在我的童年时期,她却以最为朴实真挚的文字记录下了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只可惜我逐渐长大后,母亲便没再坚持。那本日记,最后在我七岁时便停滞不前。
我终是对那位阿姨的持之以恒有几分艳羡之意的,这叫我不禁责怪起母亲的半途而废。“我又不像你阿姨那样感性,更不会写文章,你就别强求了。”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转身对我歉疚地笑笑,用手背理了理额前散落的碎发,又转过身去继续忙碌。
我凝视着母亲的背影,思绪万千。
想起几年前同母亲旅游时,我们偶遇一对母子,男孩大概十二三岁,黝黑壮实,性格活泼;男孩的母亲大概三四十岁,体态有些臃肿,着装也十分随意。那母亲对儿子百般溺爱,凡是儿有所求,母定应允。我同母亲看在眼里,甚是不解。直至有一天,汽车半道抛锚,男孩下车玩耍,坐在我身旁的母亲与坐在前排的男孩的母亲聊起了家常。
母亲随口问起:“怎么只带了儿子出来,留孩子的爸在家看家啊?”
男孩母亲愣了愣,表情僵滞了几秒:“他爸……几年前出了车祸……没了……”
“孩子知道吗?”母亲的声音颤颤的。
男孩母亲摇摇头:“我想等他长大一点了再告诉他……让他再快活几年吧。”说罢,她转身背对着我们,长久的缄默。
在后来的旅途中,我禁不住含蓄地问起男孩有关父亲的事,他摆弄着手中的.平板电脑,语气似是轻描淡写:“在国外呢,好几年都没有他的消息了。”
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男孩怕是早就知道了实情。而他却以一颗温和关怀的心理解着母亲,维护着母亲苦心经营的假象,彼此心照不宣,尽在不言中。
待我回归故里,同老师谈起此行的经历。老师沉思许久,摇摇头说:“我不觉得那母亲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此话怎讲?”
“如果是我,我会如实地对我的儿子说出真相。十几岁的男生,应该有独立担当的能力,他若认识到家庭的现状、母亲的不易,就不会太过任性;做母亲的也不应仿佛心中有愧一般,一味地对儿子溺爱娇宠……”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时隔多年后的今日,我终于明白,对于任何一种爱,我们都无法加以评析,因为所有的施爱者皆秉着最为纯净的初衷,心心念念都系着被爱之人,无论他们选择了哪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单为初心,都应被敬仰。
如此想着,我便不再去责怪母亲的半途而废了。倘若不诗情,只道寻常,一饭一蔬、一言一行,较之于懂情调的阿姨来讲,她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更具实践性的细腻。我的苍苍四季,我的悲悲戚戚,全含在这儿了。
因为我爱你,甘愿献风月。
所以我爱你,只是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