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古代散文 - 故都的秋具体写了哪些风景

故都的秋具体写了哪些风景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其景色描写恬淡静美,让人印象深刻。下面,将为您带来“故都的秋具体写了哪些风景”,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更多内容尽在。

故都的秋具体写了哪些风景

 1) 秋晨小院图。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

 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 秋槐落蕊图。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

 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 秋蝉残声图。从听觉(衰弱的残声、嘶叫)写出了清、静、悲凉,

 4) 秋雨话凉图。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闲的声调)写出了清、静、悲凉。

 5) 秋日佳果图。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故都的秋》景色剖析

 《故都的秋》是已故作家郁达夫写就的一篇散文佳作,在他众多的散文作品中,不能算得上是他最优秀的代表作,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切眷恋。仔细品读全文,发现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和描写有着独到的技巧,并用自己娴熟的笔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极致地表现了出来,把人带到一种“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的境界之中,扑入怀中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落寞。

 首先是对象选取的准确性。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代表性的景物,比如,春之桃花,夏之荷花,秋之菊花,冬之梅花,季季如此,地域亦是如此,南方之于北方,景物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就故都的秋而言,可写景物,同样也是众多,像香山的红叶,皇家园林颐和园,北京的胡同,以至于故宫,都是北平颇具代表性的景观,然而作者却避开不谈,为表现自己对故都秋的独特感受,他遴选秋叶、秋雨、秋虫、落蕊、日光等等院落街巷的寻常景象。他选取的景处处体现着一种文人的平民情怀,不造作,不矫揉,是作者处境的真实写造。他不是旅行者,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个普通的文化人,他依凭一个平常文化人的视野和情感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在这些平常之景里,写的是一个文化人对百姓生活的人文关怀,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

 其次是紧紧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物物各相异,种种在其中,世间万物以其不同的特征在世上显示着其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故都的秋景亦如此,作者在描写过程中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全面感受故都秋的韵味。比如写日光,它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天空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花是“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牵牛花作者喜欢的是蓝黑色的;落蕊,作者感受到的是“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青天下训鸽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时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写“自己泡一碗浓茶”“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即便是写到人,也是“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爱,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景物描写过程中的视觉、触觉、听觉效果,让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得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第三,就是以情驭景,融情于景的运用。“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情驭景,融情于景”,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无一不承载着作者独特而细腻的审美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在这一系列的秋景中,无一不体现着作者心境中的清,静,悲凉,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它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想像中的虚幻。

 选景的平常与写情的真诚完美结合,寄寓了作者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闲淡的心境。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故都的秋景已融入的是他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文章让我们读出的是他那浓浓的秋味、绵绵的愁思以及那对故都的秋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