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淝水之战后,南朝趁势北伐为何没能重造大一统?

淝水之战后,南朝趁势北伐为何没能重造大一统?

01南朝为何无法再造一统

公元383年,前秦君主符坚以关中为中心,发兵东征西讨,很快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结果,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前秦高层由于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以致于轻敌等原因,在征讨南方东晋王朝的过程中遭遇失败,辛苦打出来的政权也全面瓦解。之后,北方重新陷入到之前群雄割据的状态之中。

偏安东南的东晋王朝抵挡住了前秦刮来的战争飓风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样一场胜利不但为自己暂时解决了外部之忧,还给东晋的政治家出兵北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此时北方四分五裂,不趁机捞一笔怎么行?顺利的话,没准还可以重造大一统呢。

(淝水之战中败退的前秦军)

这样一种想法,不但在当时是一种***识,即使以后世人的眼光来衡量,一样如此。元末明初,朱元璋的大明王朝,不就是借着北方元军内部混战,从而步步逼近,统一了大江南北吗?既然朱元璋都可以,东晋为何不行?尤其他们还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北府兵军团。

其实,翻检历史,我们会意外的发现,东晋再造一统的机会,还真不少,例如祖逖北伐和桓温北伐,都是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如果东晋君臣能够吸取前两次北伐流产的经验教训,重整旗鼓,那淝水之战,未尝不会成为东晋全盛的起点啊。

(淝水之战)

可是。和美好的理想相比较,现实却总是有些差强人意。因为当时的东晋内部,已经是危机四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明争暗斗,争执不断,这样一种无休止的内耗,不但不能给北伐恢复中原提供任何支持,反而间接导致了整个王朝的覆亡,那么这又得从何说起呢?

02东晋宗室的权力斗争

淝水之战后,指挥这场大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瞬间声名大振,让当朝皇帝孝武帝十分不满,忧心忡忡,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就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过,东晋一样如此。谢安倒是也有自知之明,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暂时挽救了东晋的命运而洋洋自得,反而及时的交出了手中的军权,然后主动担任闲职,试图保全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

(图中手执蒲扇者为谢安)

孝武帝一看谢安主动退避三舍,自然是求之不得,他当即允准,命自己的同母弟司马道子执掌大权,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发现司马道子权势过重,难以驾驭,而且此人贪图酒色,难以委以重任。为了避免王朝面临西晋一样的悲剧,他决定再提拔一个人来牵制司马道子,好巩固皇权的根基,这个人,就是皇后的哥哥王恭。王恭谢过隆恩后,立即前往长江中游都督兖州军事,以保卫东晋王朝。

孝武帝以为自己这样做就万无一失了,当他不知道,恰恰是因为自己这一做法,给东晋以后的日子,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孝武帝死后,王恭立即交接地方要员,联合他们欲驱逐司马道子,好把年幼继位的小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其摆布。

王恭自恃手中掌握有东晋第一强的部队北府兵军团,两度顺江而下,打算把司马道子跟他的儿子一起杀死,不料,司马道子的儿子元显也不简单,他事先探知北府兵统帅刘牢之贪恋权位,于是暗中派人策反,称刘若及时倒戈,杀掉王恭,那他就是新的兖州刺史。

事情的进展果然如司马元显所料,刘牢之得到许诺后,立即挥师西向,处死了王恭与他的同党,而其他追随王恭的地方大员,则被迫归附了长江中游另一个军事强人桓玄,桓玄施展计策火并了这些丧家犬,收编了他们的残兵,势力日盛,成为了与司马道子父子争夺天下的新的竞争对手。

(影视剧中的刘牢之)

桓玄眼看自己兵强马壮,立即择日起兵,再度征伐长江下游的东晋王朝政治中心建康城。司马元显似乎并不在意,"一个王恭我都能收拾了,桓玄黄毛小儿算的了什么?"他不紧不慢的委派之前收降的北府兵劲旅出发,去和桓玄来个硬碰硬。

这一次,元显想错了,刘牢之知道,自己手里就这点本钱,一旦被元显忽悠的去和桓玄厮杀,回头两败俱伤,自己也就没有被利用的价值了。巧的是,桓玄也派人来说降,称如果其能够助他一臂之力,杀死司马父子,必定能***享荣华富贵。刘牢之考虑一番,立即答允。就这样,二人合兵一处,攻入建康,司马父子终究没有逃脱权力角逐中残忍的淘汰规则,纷纷倒在血泊之中。

进入建康城安定下来后,刘牢之就向桓玄谈起了这次阵前倒戈的报酬,桓玄对他反复无常的性格十分厌恶,于是干脆解除了他的军权,刘牢之这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悔之晚矣。刘试图召集旧部杀桓玄,结果发现自己的手下不是被调离就是被收买,无一响应。刘牢之心如死灰,自杀而亡,桓玄似乎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

03刘裕的崛起

其实,桓玄高兴地未免也太早了一些。因为就在他决定大力整顿北府兵军团,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一个伤筋动骨的大改造,以满足自己的集权需要时。北府兵的一些中下级军官就发动了反击。其中,以刘裕和刘毅、何无忌三人为首的三支部队,夹击桓玄。和死去的刘牢之一样,桓玄进入建康后,刚愎自用,早已四面楚歌,这时候又遭遇北府兵旧部的攻击,顷刻间土崩瓦解,桓玄后也死于战火,刘裕等人掌控了东晋中央大权,他与其余两人,就像罗马***和国后期的三巨头一样,形成了掎角之势。

这样一种掎角之势,维持起了一种暂时的和平安宁。为了给自己在三巨头当中争取更高的支持,刘裕瞅准了北方分裂的局面,集结水陆军万人,向当时割据山东、河南、江苏北部的南燕政权发动攻击。大获全胜。

但是,也就在刘裕决定乘胜追击,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之时,从后方传来了糟糕的消息。此时,浙东流民组成的起义军攻破何无忌部,将其诛杀,此时,他们正在步步推进,试图把建康也攥在手里。

(袭击江南的流民军)

刘裕自知流民军队的进攻所造成的后果非同小可,除了留下少数军队驻守新占领地区外,立即领主力返回建康,构筑起防御工事,以抵挡流民大军。流民帅卢循得知刘裕回师的消息后,也有些惊惧,但是在部下的劝说下,他还是硬着头皮冲击固若磐石的建康城防。结果当然如大家所想,卢循本来就攻打意志不坚定,又遭遇挫折,眼看其他东晋援军纷纷赶到,恐怕要截断自己后路。卢循几经犹豫,决定撤围,返回岭南根据地,再图发展。

卢循想得挺美,这些流民本来就缺乏作战意志,一看撤退,立即带着之前劫掠的战利品各自东西南北飞,斗志全无,刘裕抓住机会奋勇出击,又派精兵超过慌不择路的流民大军,直扑他们的老巢两广。最终,卢循等被刘裕的大军前后夹击,全军覆没。卢循自己也身首异处。经此一战,刘裕的地位更稳固了,这便引起了刘毅的嫉恨。

刘裕当然不会允许一山二虎的局面继续存在,收拾完卢循后,他便回师长江下游,一举歼灭了刘毅的残军。此时,在中国南方,刘裕已经成为了一手遮天、数一不二的人物。

(影视剧中的刘裕)

04北伐功亏一篑

刘裕的部下纷纷劝进,但刘裕有了之前桓玄等人的教训,自知称帝过早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于是,他决定收敛野心,继续北伐,通过战争来扩张自己的势力,顺便牵制住北方的强敌。

此时的北方地区,北魏已在塞北地区站住了脚跟,他们一面同柔然作战,一面频繁骚扰后燕;另一方面,淝水之战后,与后燕几乎同时崛起的另一个强国后秦,也在赫连勃勃大王的袭击下衰落,所以刘裕的攻势丝毫不费力,很快就兵进关中。其间,王镇恶、沈田子两员大将以寡击众,杀敌颇多,立下了灭后秦的不朽功勋。

刘裕的军队,在关中地区受到了不小的欢迎。历经战乱上百年,关中民力疲弊,已经是人心思定,而刘裕的姓氏,恰又与西汉王朝的皇室相同,所以有人劝他效法刘邦定都关中。可是,他们过于理想化了,刘裕的政治根基扎在江南,一旦贸然迁都,刘裕辛苦经营的基业很有可能步前任后尘,而且关中此时一片萧条之色,刘裕也无心久留,不过两月,刘裕就匆忙返回建康,去为自己正式成帝做准备了。

为了安抚民心,刘裕把自己十二岁的儿子留在了关中,另外又以王镇恶、沈苗子二人辅佐,他希望二人同心同德,***同巩固关中,给他在江南称帝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不料,二人因战功相当,互不相让,结果内部争斗,先后殒命。刘裕的宝贝儿子眼看父亲留给自己的将领凋零殆尽,外面赫连勃勃大王又派军袭来,自己只能抛下关中父老,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而刘裕之前曾占领的山东、河南等地区,也先后被北方的后起之秀北魏王朝所夺取。刘裕不知道,他急于灭掉后秦等北魏的竞争对手,竟然给后者加快统一步伐提供了助力。淝水之战后的北方乱局,也因为刘裕的北伐惨败而画上了句号。而南北统一时刻的来到,还需要再等170多年。

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不朽名句,不知道欢迎刘裕进入长安的关中父老,在面对新燃起的战火时,是否也是同样的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