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桂花的诗句 - 有关新闻的知识、定义、结构、特性等

有关新闻的知识、定义、结构、特性等

就以中国而论,大概也不下数十种。有人把这些定义分为六类,也有人分为七类。最为典型、影响最大的有四类:事实类(如徐宝璜:“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报道类(如陆定一:“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传播类(如王中:“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信息类(如宁树藩:“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就以上定义来看,从新闻是某种“事实”到“事实的报道”、“传播”,再到“事实的信息”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新闻的定义在努力向着准确确定对象内容的方向发展。然而,角度却总有一定的偏差。

首先看看把新闻归结为某种事实的定义。这类定义最大的弊病在于混淆了主客体。事实是客观存在,是客体。新闻是作为主体的人,作为感受者对客体,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显然二者不是同一个东西。再看看把新闻认定为某种事实的报道、传播的定义,这类定义没有把主客体混为一体,然而却把本是报道、传播对象的新闻定格于传播上了。再看把新闻定义为某种事实的信息的定义。这类定义体现了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力图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珠联璧合的同志们的愿望。然而,把信息这一尚未为自己消化的概念生吞活剥地用于定义新闻,却无法给被定义对象一个明确的属概念。那么,如何才能克服上述偏差,找到正确定义的途径呢?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1. 从历史和现实出发。

新闻是什么,或者什么是新闻?不管新闻理论界、专业人士怎么看,它始终是一个社会问题,要考虑古今的传承关系,即古代的公众怎么看,现代的公众又是如何继承与发展的。一句话:要从历史和现实的公众的意识出发。

2.从受者和传者两方面考虑。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媒介是传媒,专业新闻工作者是专业新闻传播者,一句话,新闻专业机构和人都是专业新闻传者。我们的很多关于新闻的定义是这类专业新闻传者或取他们的立场所下的定义。这种立场往往导致窄视而忽视受者的见解,致使定义偏狭化。如果从受者和传者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偏狭化可以纠正。新闻的受者是公众。公众是需求者、享用者。他们知道自己需求、享用的东西是什么。所以要给新闻下定义绝不能离开受者的立场。从受者的立场远比从新闻传者的立场所见更宽,比专业新闻传者所见就更宽得多。

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的新闻定义,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要给新闻从新定义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新闻的变化。隋着网络全球化,新闻理念将泛专业化、公众化。正因为如此,重新定义新闻的立场应向公众靠拢,向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靠拢。而专业立场的定义则应以非专业立场、公众立场为基础。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要给新闻重新定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新的定义应与现在的定义根本不同。不是一个,而是两组。笔者把它们叫做基本定义和专业定义。基本定义搞准确了,专业定义的发展才有扎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具体给新闻下基本定义呢?根据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就要考虑历史和现实状况、公众的认知和未来的发展。

先看历史上公众的认知。

“早在报纸出现前,人类的生活中就有新闻,这是无庸置疑的。……人类最早的部落会挑选机警、眼尖的人到山顶守望,注意有无可猎食的动物或是敌方的战士,然后向部落回报其所见所闻。这些守望者即是最好的新闻记者。”(Wilbur Schramm著:《人类传播史》.台北:远流.1998,2,219)

“史前时代,旅行是最早的新闻来源之一,即使是短暂的旅游探险也不例外。在早期,当流浪者和旅人回到家乡时,周围的人一定会请他讲述旅途见闻,而在人们见过的异乡人愈来愈多后,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愈来愈复杂。”(同上,220)

从上述两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史前时代,报纸出现前的公众认知,就是即时的所见所闻或者不久前的见闻。中国古人又是如何认识新闻的呢?《旧唐书》一九二卷中,孙处玄有言“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苏轼《分类东坡诗五·次第高要刘湜峡山寺见寄》有诗句“新闻妙无多,旧闻闲可束”,二者所指均不是报上消息而是新鲜的见闻。曹雪琴的《红楼梦》中亦多次使用新闻一词,皆指新近的见闻。如冷子兴讲述宝玉含玉而生之后,发问说:“你道是新闻不是?”。这里所说的新闻,亦指的是新奇的见闻。

从以上看来,无论中外历史上,公众所认知的新闻不外乎就是即时的、新近的、新鲜的、新奇的见闻。

再看现实公众对新闻的认知。英美同事见面,彼此常说:Any news? 中国的熟人相见,亦隋口探问:有什么新闻?事实上都是指的新鲜的、新奇的、刚才或不久前获得的见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中外古今,公众认知、理解的新闻就是某种见闻。如果我们以属加种差的形式来给新闻这一概念下定义的话,见闻就是新闻的属概念。找到了属概念,使用内涵定义法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种差,给出不同的定义,如从性质、发生原因、种属关系、功用等方面就可以列出下面一组基本定义。

1. 性质定义: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2. 发生定义: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

3. 关系定义: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4. 功用定义: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

以上定义有什么特点?从性质定义来看,它反映的是新闻的基本特性,即新近、新鲜、新奇,用一个字来概括即“新”。从发生定义来看,它是立足于新闻产生的方式来给新闻下定义的。这种方式就是人的感知形式。再看关系定义,它突出的是新闻与旧闻的关系,要表明的是前者和后者同归“见闻”一“属”,是同属中的两个不同“种”类。功用定义所表述的则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社会功用,而不是作为某种特定工具的特殊功用。因此,上述一组基本定义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能够正确地定位新闻的外延与内涵。

那么,这样一组定义对新闻实践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中的新闻。在实践中,新闻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各种各样的新闻总在通过人的感官不断地形成与传播,发挥着社会影响。其中,有的是通过新闻工作者、专业新闻机构,也就是说专业传媒采写、刊播的;有的则不是,是由社会公众、其它社会组织发现、加工、传播的。报道类定义立足专业新闻传媒的立场,把报道作为新闻定义的属慨念,事实上就排斥了社会公众、其它社会组织发现、加工的未经专业传媒报道的新闻。而这部分新闻不仅大量存在于社会,而且是专业传媒新闻报道的源泉,是专业新闻的基础。相对于专业新闻而言,可以说就是基础新闻。新闻的基本定义就涵盖了这两类新闻。提出新闻的基本定义,有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理解新闻,正确地对待社会实践中的各种新闻现象。

第二,有利于新闻改革。

现实的新闻改革,重点似乎在媒体的经营管理方面。在媒体传播的内容上,实际上也正在悄然变化。专业新闻正在逐渐剥离过去的呆板面孔,露出了丰富多彩的容颜。除了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之外,娱乐新闻、市井新闻、百姓见闻、奇珍异闻,都纷纷在各种传媒上亮相,争艳斗妍。这些东西是不是新闻?比照事实说、事实传播(包括事实报道)说、信息说来看,就存在问题。如娱乐新闻中的明星新闻,有的反映的是事实,有的则是未经证实的传闻.。要说这些东西是“事实信息”或“事实的信息”,更是不妥。因为,它们的传播不是消除了“不确定性”,而是增加了“不确定性”。对这类东西,为什么世界上的传媒都热衷传播,我国的传媒亦趋之若骛,就因为有不少受众喜欢。他们为什么喜欢,就因为明星们的新闻可以满足好奇心,使人获得情趣满足。上述市井新闻、百姓见闻,奇珍异闻等之所以为受众所欢迎,亦是这样。如果要承认这些为受众喜欢的东西是新闻,那么,新闻的外延就应包容,内涵就应给以反映。笔者提出的一组基本定义,以见闻作属概念,以“新近、新鲜、新奇”、“通过……感知而获得”、“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等特性作为种差,就在于使新闻这一概念的外延能够把多种多样的新闻都包容在内,使内涵能够充分反映各种新闻的***同特征,使新闻的定义能够较全面、准确地表现客观存在,使新闻传媒更加明确新闻改革的方向,更加努力地向公众喜欢的新闻靠拢,把满足公众需求和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完成从行政经营向企业化经营的过渡,以适应加入WTO之后的日益开放的竞争形式,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第三、有利于克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分离问题。

一般而言,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理论则可能误导实践。也有这样的情况,实践并不顺从错误的理论而是以行动对它进行顽强的批判。理论研究的无所适从,已经使得实践中人感到厌烦。不少同仁已不再理会书斋的理论家而“摸着石头过河”,走自已的路。就新闻定义来看,事实说也好,报道说也好,传播说也好,都是让大家雾中观花。因此,无论是办报刊、广播、电视,还是搞新闻网,大家都不再听理论家怎么说,而是看公众怎么说。公众认为是新闻的,他们就采编、刊播。公众不感兴趣的,他们就弃之不顾。理论不顾客观实际,不面对公众,必然受到冷落,在理论家看来无论怎样好的定义也会被抛弃。从公众的立场出发给新闻下定义,是实事求是,是纠正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分离的正确方向。按照这个方向,我们的新闻理论才能够从唯上、唯心、不切实际的窘况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