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不同。《狼》的黠体现在善于声东击西,洞察人心;《乌说》的黠体现在善于观察,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
2,对应策略不同。《狼》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乌说》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
《狼》出自清代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
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乌说》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乌鸦”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
扩展资料
《狼》创作背景: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
《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贪婪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 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乌说》的创作背景:《乌说》作于苏轼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讲述了闽中人根据乌鸦的习性设计将其抓获,借以感叹当世之人虽有智慧但若不知观时而动,就会惹上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