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就是要当一回“土匪“。
嗯,就是当企业里面的”土匪“。
其实不论是在哪里上班,在哪类性质的企业内,都可称之为一小的社会环境,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小圈子,所以,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彰显自己的价值或者说把握机会提升自己,特别是在私营企业的部门,不具备一点儿“匪气“做起事来确实没那么顺畅,这是事实。特别是在市场、营销、业务类部门,不具备一点"匪气"你很难Hold得住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从而把项目推动下去。而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不在关键时刻快速在内部推动并拿出合理的决策和方案,也许就那么一个转身打电话的时间,到嘴边的“肉”就飞走了。
有一段时间读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上部,在讲到1981年的中国改革发展历程的时候,提到了两个人: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仲夷和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那一年,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突然开始紧缩,个体工商户和海外投资均被全国性地抑制,但是他们在认清了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冲破周边所有人的反对,硬是推动了当地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引进外资,这才有了后期南方个体经营的大好前景,才有了民营企业的大势发展。这两个人在到任的时候均已年过花甲。但就是在他们自己的5年任期上,给闽粤两地的改革发展烙下最深刻的印记。从所描写的文字上看,这两人的的作风都是颇为强悍的,雷厉风行,带着浓厚的“匪气”。遇到改革受阻,上去就是一句”能出啥子问题?有事我扛着,给我上!”一副一马当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虽然两人最后的政治生涯因为气运不济而没有善终。但是确实创造了那个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开创了个体经营格局的先河。
我在想,连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都依然能够保有那样的锐气,为什么现在时代变好了,条件更好了,反而我们这般年轻的人却极少能感受得出那股一往无前的气势和作风呢? 答案都在日常里。
之前接触的许多88年-93年的职场人,有混迹职场多年的,也有刚出社会的职场小白,不知怎么的就是感觉他们在工作做事的时候畏手畏脚的,怕这怕那。问多了怕你说他,不问吧又不确定做下去是不是对的,纠结了半天你问他事情做得怎么样,其实他连半步都还没迈出去。让他们去别的部门协调一些资源或者人员,走到人家门口得想个半天,然后小心翼翼的敲门后像欠了人家似的走进去,在气场上就矮了半截。要是遇到了强势的主管,接下来的工作就不用谈了。
这就好比一家小供应商要去找大客户谈判,如果不拿出一些“匪气”,很快就会被大客户压住气势,或者被他抬出的大供应商给吓住:竞争对手这么强,我们还是撤吧?可在有机会、付出合理的情况下放弃又觉得亏了。这时候就要有任仲夷、项南般的攻势,打好一两场商业歼灭战,在有限的资源下一气呵成拿下项目。
当然身具“匪气”可不是蛮干,而是一种行事方式和风格的锻炼。资源有限要怎么办?那就得谋划好:客户需求有没有自己特别能满足的地方?竞争对手按常理出牌的大漏招是什么?自己的专业度有多大胜算压过竞争对手?暂时领先时,对方的加码后招是什么?研究清楚了,就是排除阻碍、全力推动内部资源去完成它,有事实,有理有据是你“匪气”的来源。
有一位学妹,在去年的时候被我招进了公司,简直就是一小女匪。从毕业搬家,到谈判房租,到短时间内掌握业务知识,从不知道害怕和慌张两个词汇怎么写,我看着她一路走过来,那种一股脑往前冲的气势会让人一度怀疑她是不是应届生。后来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其实她心里也没底,就是感觉想好了就往前冲吧,大不了就犯个错嘛。哦,对了,她还考了个国际瑜伽教练。半年后,她不顾所有人反对辞职自己办起了瑜伽工作室,请了两个老师,然后又考了古筝证书,现在又兼当了乐器私教,故事还在继续……
想起林徽因写的一篇散文谈到如何在战乱中坚持生活下来,里面一段话很有感触,虽然和这主题有些不搭:如果你有志不让生活在小处窳败,逐渐减损,由锐而钝,由张而驰,你就得更感谢那许多极平常而琐碎的摩擦,无日无夜地透过你的神经,肌肉和意识。因为生活既不是简单的火焰时,它本身是很沉重,需要韧性的支持并产生力量。
那些原本年少时属于我们的锐气不应在生活和工作的鸡零狗碎中被渐渐抹去,至少,也要最大限度的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