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水处理》《环境工作通讯》《环境化学》《陕西环境》《重庆环境科学》《轻工环保》《农业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劳动保护科学技术》《中国环境管理》《四川环境》《上海环境科学》《电力环境保护》《河南环境》《上海劳动保护技术》《再生资源研究》《环境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辽宁城乡环境科技》《废钢铁》《世界环境》《福建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环境导报》《农业环境与发展》《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物资再生》《环境遥感》《遥感信息》《自然资源学报》《灾害学》《劳动安全》《劳动安全与健康》《生命与灾祸》《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吉林劳动保护》《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林业劳动安全》《干旱环境监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产业与环境》《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粉煤灰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山东环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江苏劳动保护》《自然灾害学报》《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减灾与发展》《橡胶节能与环保》《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环保科技情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青海环境》《中国减灾》《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火灾科学》《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建材环保与节能》《江苏环境科技》《中国劳动防护用品》《人类环境杂志》《浙江劳动保护》《广东劳动保护》《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环保产业》《林业与社会》《环境教育》《世界安全卫生信息》《云南环境科学》《黑龙江环境通报》《内蒙古环境保护》《广州环境科学》《环境科技动态》《生态环境与保护》《环境科学》《工业安全与防尘》《环境》《新疆环境保护》《国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科学进展》《环境科学动态》《安全》《环境保护科学》《冶金环境保护》《化工环保》《环境与开发》《交通环保》《北方环境》《贵州环保科技》《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冶金环保情报》《环境科学研究》《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上海环境报》《生活环境报》《环境报》《中国市容报》《环境保护导报》《中国减灾报》《上海劳动保护报》《劳动导报》《中国环境报》《安全生产报》《环境保护报》《市容建设报》 ■书名:《环保局长》
■作者:李建荣
■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读家:冯永峰
■推荐指数:★★★★☆☆
中国的环保,确实是由文人或者有文人情怀的人率先关注起来的,1986年,徐刚先生写《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的时候,他没想过,当时有一个叫唐锡阳的人,正在一篇一篇地写《环球绿色行》。他们两人也没想到,廖晓义会因为读了《江河并非万古流》而生出了从事环保的恒念;也没有想到,一个地方官员会因为读了《环球绿色行》而彻夜难眠。
文化艺术界的人,或者说“文联”的人、作协的人、诗歌学会的人、戏剧电影协会的人,其实也是很愿意拿环保作为新开发的题材矿藏的;前几年的《可可西里》会被拍摄,固然与民间环保组织的拼死宣传有关,但也与电影的投资方、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与一伙企业家朋友到索南达杰保护站考察有关,与他到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有关;青海省会编排出少儿戏剧《藏羚羊》,固然也青海省想打自然保护品牌有关系,但也与编剧导演演员观众内心自发的愿望相关联。一些人因为写过动物保护、自然保护方面的“心情散文”,有心人也会用环保的眼光把它们堆放起来,成为一类集子而向社会发放。
但确实,我们也发现,社会上环保题材类的文艺作品仍旧偏少。民间环保人士甚至萌生出了你不上我上的念头,因此,有了郭耕在演讲时一定要演“独角戏”《动物联合大会》;也有了廖晓义一定要带人传唱《地球的女儿》;也有了“自然之友”组织在一起唱《草原夜色》……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处在隔离状态。一般来说,当社会不觉得一个问题是问题,或者不想对这个问题表达个人的能量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面对。只有当社会***同意识到某些问题扑面而来,天天与你的生活纠缠在一起,成为社会的普遍遭遇的时候,这个问题才会被社会以各种方式来“反动”。
三年前,江苏苏州人李建荣,开始写《环保局长》,然而写到几万字,就搁笔了,大概是无法达到文字行军的路线和动力。2007年年底,北京的一个导演卢宏找到他,说想拍一个主旋律的长篇连续剧,但前提是需要一个好本子。他在网上看了李建荣写的东西,觉得基质、潜质非常好,鼓励他继续写下去。
李建荣于是先来到了北京,到自然之友、绿家园等环保组织里“体验生活”;后来又去了山东德州,到当地的环保局里体验生活。接下来,他回到家里,埋头苦写,终于在2008年的11月初,交出了比四十万字还要多的稿件。一个貌似与环保文学不沾边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也开创出版新领域,出版了这部又厚又重的作品。
李建荣因为在北京体验“民间环保人士生活”时,与我交流过,因此,他的书一出版,就寄了一套给我,让我比市场上购买的人,大概早读上那么几天。似乎这是第一部真正用环保来架构文学的作品,而且确实有拍成主旋律电视剧的潜力——甚至可以这么说,这部小说就是为电视剧而生的。相信有些导演已经开始着手编剧,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在电视台的“主旋律片场”,看到五十集、甚至是一百集的宏大叙事连续剧。
但说起来我也是失望的,也许是太受环保牵绊的缘故,这部作品表面上很小说、很文学,但总是在某方面纯粹得不够,因此,有一种小说不像小说,宣教不像宣教的感觉,里面的人物,有种典型的“文学假象”或者说“电视剧假象”,也许,历史上曾经泛滥的《国安局长》、《公安局长》、《税务局长》、《工商局长》、《教育局长》等一些不伦不类的“宣教类文学作品”、“新闻型电视剧”、“科技论文型电影”,已经严重地毒害了作者、编剧、导演、读者、观众、评论者的神经,导致大家一想到“文学作品”,就准备按照这个模式来“角色搬迁和小品移民”,导致几十万字的作品读后,你感觉不到强大的文学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