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料香豆……”看着母校里那一群欢呼雀跃的孩子们,我不禁回想起我的童年…… 在我们那里,料香豆是二月二的吉祥之物,即使最穷的人家也不会吝啬那一捧豆子、一勺油的。而我小时候最喜欢过的节也就是二月二了。每每看着母亲那忙碌在锅旁的身影,我便会箭一般地冲过去,踮着脚,趴在锅旁,紧紧地盯着那些黄澄澄的小黄豆,在锅里跳来跳去。此时原母亲便会停下来,一把抱着我,用勺子舀一把香豆上来,小心翼翼地吹着豆子,过一会儿,先自己尝一下,然后才给我吃。而那时无知的我总会说:“妈妈馋猫,比我还馋……”妈妈便会笑出声。看着母亲那舒心的笑容,我也会跟在后面傻笑,清幽的春风总会把我们母女的笑声传得很远…… 小时候,我懂得料香豆溢满了母女情。 略大一点,我已经长高了、上幼儿园了,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锅里那蹦蹦跳跳的小黄豆了,母亲还会给我炒上一大把。孩童时总想和别人分享快乐。我总是忍住口水,揣着这一大把料香豆上学,会故意背着手,让别人闭眼、张嘴,一古脑儿把豆塞在同伴的嘴里,听着同伴那夸张的“咯吱咯吱”的咀嚼声,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甜的。 幼儿园时,我也懂得料香豆能传递友情。 上小学了,我们已不再只为自己的伙伴留下豆子了,全班同学都会吃到“百家豆”,二月二这一天,全班会同时爆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临了,我们每个人总会留一小把放在讲台上,看着那小山般的豆,我们会相视而笑。静静地等着教师进来,教师总是如期而至.一看见那堆小黄豆,教师的眼角总有一丝可以察觉的亮光。此时的老师也会小孩子般小心翼翼地拈起一颗豆,也会夸张地“咯吱咯吱”起来。随后,上课正常进行,所不同的是多了平时少有的默契。料香豆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如今,我已是快高中毕业的青年了,二月二的料香豆虽然不存在了,可是对母亲的爱、对同伴的爱、对老师的爱丝毫未减,看着眼前这张张陌生似乎又很熟悉的脸,我舒心地笑了. 二月二,家家都要炒料豆。刚出锅的料豆滚圆滚圆,晶莹发亮,吃一粒好脆好香!我不知道这个风俗的来历,只是从小就知道过春节、盼元宵、再就是二月二,……二月二,是个喷喷香的节日。 记得一篇咏别的散文中写道:“还记得么?二月二,牵起一缕悠悠的乡思,送进嘴里,化做一颗喷香的料豆……”是啊,对于我们出门在外的求学人来说,吃一颗料豆,细嚼一番,是不难品出一股乡思来的。谁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儿时失去的一切梦幻,唯有这年年吃而又年年爱吃的料豆能引起出一串眷恋。 记得小时候,一到正月底,就到河堤上去挎一篮子纤细的黄沙土。等不到二月二,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又香又酥的料豆。再勤俭、再困难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现在好了,丰收了,农家的粮囤冒尖了,谁家还在乎这几斤豆子?糖酥、油炸、茴香煮……翻出这诸多花样来,又有谁家还用沙土炒?同样的风味,同样的情趣,谁不想过个瘾,吃个够?况且一年只这么一回。 最难忘的还是小时候二月二的一片天真和纯情。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洋洋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粒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地一声接住。“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多神气!还记得那张讲桌么?二月二的早晨,上面往往是铺着报纸堆满料豆的,堆得好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桌前走过也不会吃一粒。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而后声音洪亮地喊一声:“上课!”就这一桌,大约能装好几个粉笔盒。老师好细心,全都好好地保存着,而且鲜鲜的。半月甚至一月后,老师再分给大家。于是,我们又会拥有一个不是二月二的“二月二”。多么纯真的师生情! 如今,年龄大了,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那围着锅台吃料豆的年龄,但总免不了忆起那喷香的童年。几年连续在外求学,二月二极少恰逢星期天,但总能吃上一些,那是父母特意留好的。 这时,捏起一粒料豆细细品尝吧,你会嚼出一个不再复返的童年,嚼出一个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