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精选 - 细读汪曾祺的《鉴赏家》

细读汪曾祺的《鉴赏家》

有的小说,看着语言华丽,读完却空泛无力;有的小说,言语质朴,读完却回味无穷,很有韵味;这好似美女的妆容,浓妆艳抹的,一览无余过后便少了些回味;不施粉黛有天然资格的,总能让人过目不忘,顾盼留莲,存念于心中。

汪老的《鉴赏家》应该就属于后者。看似语言简单质朴,却读起来很有韵味,很耐读。

精美的文字大抵如此,读起来有画面感,有音乐感,还有新鲜感。

文章写叶三是鉴赏家,可开篇却说叶三是个卖果子的,写他区别于他人的卖果子方法,不开铺子,不摆摊,不走家串巷,甚至主人都不用看果子。这种方式的卖果子方法,在内容上已抓住了一个新鲜感。而他与客户交易过程的简单描写,中间掺进了与主人简单的对话。这段文字描写,很有画面感,较少的篇幅,似电影镜头似的,却可以在我们的脑子放好几分钟。这便是精美文字的魅力。而其中的音乐感,就完全体现在文字的韵律上,整个句式的长长短短,极少的重复,偶尔的对仗,如果你们听过十点读书的亚萱读过这篇文章,那种音乐感便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歌如诉,美不胜收。

在全篇文章里,能够读出这"三感"的段落不少,不再同样列举。

后面较大篇幅写叶三对选果子下的功夫,和他区别于其它人的物质,看似与鉴赏家无关的内容,其实,反映的却是鉴赏家的特质:在某件事情上肯下功夫,有别于其它人,有艺术家的特质,其实都是整篇文章的铺垫。

第二部分写叶三的两个儿子,看似离文章更远,却是慢慢引出叶三卖果子的真正原因,就是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叶三也得卖果子。原来,叶三卖果子只是副业,而他心里真正所属的,是季四太爷的画。这部分依然是文章的铺垫。

文章从叶三给所有人卖果子到只给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这句话是一句较好的转折,又是一个完美的承上启下。在这话之间,文章的笔墨都是铺垫。只有从这转折开始,文章才开始慢慢进入主题。

叶三看季陶民的画,是真的懂,是有别于其它的假名士高谈阔论,为了一点谈资而进行所谓的附庸风雅,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而他的“真懂”,从都又从季四老爷作的几幅画时,表现出来的,“风拂紫藤花乱”、“老鼠上灯台”、“红花莲子白花藕”。作者举了三个例子,刚刚又符合了专业写作举例的最佳结构。一般情况下,都说举三个例子说明一件事是最佳的结构,少了显得内容单薄,多了又显得繁琐,而三个例子正是刚刚好。

季陶民死了,叶三也不再卖果子了。季陶民的画价大增,而叶子坚持不肯卖画,这部分把小说推到高潮。直到最后把所有的画带进棺材,是自然而然的事。叶三爱画,不为金钱所动,是爱至骨子里,毕生卖果子也是为画,以至死后,纵使画是天价,依然让所爱陪伴自己,乃至成灰,是一种精神挚爱的高度升华和统一。

这篇小说,是散文式小说。结构也并不复杂,整篇文章铺垫得够厚,结果出来得自然而然,所以读起来特耐读,唇齿留香。

人们都说,最好的小说结构应该是“梨型”。而本篇小说的第一句,算是第一部分,如果全文按10的比例分配,开篇的比例占算是占1;第二部分写卖果子,占比例是2;写叶三的家庭环境,两个儿子的情况,这里的比例也占2;而写叶三鉴赏画部分,这部分应该占的是4;最后一句的结尾,与文章开篇的一句相呼应,结构比例上也只能占1;那么,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1:2:2:4:1,标准的梨型。原来大家写小说,也是遵从这样的一个结构标准。

汪老短短的这篇小说,读起来值得让人回味,适合朗诵。细细拆分,大概还不止如此多精妙之处,看似质朴的书写,实则地浓重笔墨的铺垫,让结局来得自然而然,是一篇写很好的写人物的范文。

编后语:这段时间读书很慢,也很乱,其实一本也没读完。要写书评确实有点难度。只好拿一篇短篇来细读读,完成一篇交差的文字。

买了很多书,读完地却少。床头放的几本书分别是白话小说三言二拍的《初刻拍案惊奇》,本市一位女作家的小说《婚姻黑子》,还有一本是《纳兰词》。读得最快的大概就是那本现代小说了,因为不需要太多的注意些什么,但还是从作者每篇小说里感觉到作者创作的用心,结算上的处理,和人物的安排。读完脑子总是有瞬间的想法,遗憾的是却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结果又是一想而过,白读了。而那本白话小说给我最大的启发便是,很多的故事值得借鉴延展,是写小说最好的创作素材,也能给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古典文字,还是有太多优美华丽的词藻,值得慢慢欣赏。纳兰词完全是我用来把玩的文字,不求记住,读读,体会那种无法言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