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罗素的哲理散文 600

罗素的哲理散文 600

众所周知,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随笔作家,社会评论家,尤以数学逻辑和分析哲学方面的成就而著称.我们所关注的这位大师的哲学随笔不仅蕴涵了深邃的哲思和辛辣的讽刺,而且言语也极富美感.就我所读过的几篇随笔而言,每一篇都在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些深奥的哲理,发人深思,而又耐人寻味.在这些随笔当中,罗素不仅向我们揭示出了生活的真谛,而且也提供给我们实现人生真谛的途经.其中,这篇题为《是什么使人们不快乐》的哲学随笔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罗素直面人们曾经询问过无数次的问题——“是什么使人们不快乐?”文中精辟的论述向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又促使我来反思我的过去,深虑我的今天,展望我的未来. 首先,在文中,罗素陈述了所有实现快乐人生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外部因素,其二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社会体制,这是人们所无法掌控的;因此,罗素在文章中,主要谈及的是实现快乐人生的内部因素,也就是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和自我的心理调节.记得,罗素在他的另一篇随笔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快乐的人,一般来说会采用不快乐的信条,而快乐的人会采用快乐的信条;各自都可能将他的快乐或不快乐归因于他的信仰.”正如“在天堂中可以闻得歌声,在地狱中亦能瞥见笑颜”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的境遇却可能在不同人的心里形成不同的感受.尽管拥有足以果腹的食物,舒适的安身之所,同时享有健康、爱、工作中所取得的令人满意的成就,以及别人给予的尊重,有的人会感到快乐,而有的人却不会.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罗素认为精神上的“自我专注”是导致人们不快乐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专注于自我的感受和自我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就会注定远离快乐. 其次,罗素详细地分析了三种常见的所谓的精神上“自我专注”的类型,分别是:背负罪恶感的人,自恋者和自大狂. 第一种类型所提及的背负罪恶感的人,不是指犯下罪孽的人,而是指在心理上纠缠于罪恶感的人.当人们的行为背离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条的时候,人们就会趋向于自我否定和自我责备并可能深陷其中.根据神圣的道德信义,“诅咒是邪恶的;酗酒是邪恶的;尤其是 *** 是邪恶的.”但事实上,普通人却难于禁绝这些欲望及种种享乐,而享乐却让人倍感堕落,同时让人的内心滋生一种罪恶感.倘若这种罪恶感长久地驻留在头脑中,人们就会感到不快乐.事实上,我相信罗素在文中分析背负罪恶感的人的时候,他一定也会回忆起他不愉快的童年.我记得他曾经说过:“我最爱的赞美诗是:‘厌倦尘世,我的罪孽充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深受罪恶感的折磨.当人们说谎的时候,无论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捍卫”私利的谎话,许多人都会感到愧疚.我相信,人们对于自身的过错都会非常敏感,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种罪恶感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有的人会通过心理调试的作用降低罪恶感,而有的人却不能,并且深陷于罪恶感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也就注定与快乐无缘. “自我专注”的第二种类型是自恋者,所谓自恋者,就是沉溺于自我陶醉的人.他们抱有一种赏识自我和渴望被别人赏识的精神习惯.其实,我认为这是普通人最普通不过的心理欲求了.在文中,罗素也谈及了“自恋”在情爱中的体现.就现实而言,女人,尤其是相貌出众的女人,往往拥有强烈的渴望,渴望博得众多男人的倾慕和赏识,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欲求.当然,男人也会充满同样的渴求,那就是猎取更多女人的芳心.事实上,我相信,这种渴望不是源于人们对于爱的追逐,而是源于人类固有的虚荣.而恰恰是虚荣,常常削弱了人爱的能力;也恰恰是虚荣,往往误诱了人们心灵的方向,使其过分地专注于自我,专注于自我的内心世界.当他们在头脑中想到别人的时候,往往是专注于考虑别人对于自己的行为的回应,对于自己抱有怎样的看法和评判. 不可否认,出于人的本性,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受到别人的仰慕、尊重和他们能够给予自己的爱.与之相反地,当人们受到别人的批评、呵责和诅咒的时候,自然会心生厌恨.其实,如果人们能够合理地控制这种种欲望和感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会有助于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因为所有的仰慕、褒奖、爱慕和尊重都会给予人们不同程度的自信和满足感.但是,如果人们过于专注于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判的话,那么我们迟早会深受其困扰而感到不快乐.譬如,我们可能会因为别人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的过低的评价而感到恐慌,可能会因为失去了本应获得的赞扬而感到不安;可能会因为被竞争者赶超而感到苦痛;可能会因为受到同辈人的鄙视和嘲笑而自怜.归根结底,这些不快乐的元素都诞生于人们心底的虚荣,难道不是吗?恰恰是虚荣,扼杀了本应靠近我们的快乐. 第三种“自我专注”的类型是自大狂.自大狂与自恋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希翼的是权力而不是魅力,渴求的被别人畏惧而不是被爱.我非常赞同罗素的观点,即:自大是羞辱的产物.在西方历史人物中,亚历山大的确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尽管他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实现他的不断扩充疆域的狂妄的梦想,但是最终他得到满足和快乐了吗?他酗酒,对于女性十分冷漠,并且自封为神,这些都表明他是不快乐的.拿破仑也同样遭受无法实现他征服世界的野心的挫败,最终在他的流放之所偏远的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结束了他的人生,希特勒亦如此,更加惨烈的是他通过自杀这种果决的途径的来终结他一生的熏欲之途.归根结底,自大和狂妄终究导致了他们灾难性的命运结局.罗素在文中提到,“由于人们不可能‘无所不能’,所以如果人们热衷于对于权力的追逐,并以此支配我们的生活的话,那么就注定会遇上难于逾越的障碍,也就注定会一败涂地,” 简言之,罗素在文中指出背负罪恶感的人,自恋者和自大狂是“自我专注”的三个最为常见的类型,而“自我专注”却是导致人们不快乐的根本原因.如果人们能够摆脱或者转移这种对于自我感受和欲望的专注,那么人们就会发现他们离快乐越来越近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又指出他寻求快乐的途径,他说:“我的快乐来源于两个途径:一个是我已经找到了我生命中我最渴望的东西,并一步一步地去获取它们;另一个是我能够做到放弃生活中那些难于渴求的东西,包括一些事物和知识,因为它们对于我来说的确是无法企及的.”的确,人们如果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所自己钟爱的事情上,就一定会由衷地感到快乐.就像我们在罗素的那篇脍炙人口的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文中所读到的,罗素一生都执着于他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以及那份对人类苦难的难于抑制的悲悯.我相信,尽管罗素经历了让他饱受煎熬的苦难的童年,但是在他的生命中,至少是在他垂暮之年,一定也饱偿了幸福和快乐的滋味.当然,我们大家也一样能够得到快乐天使的恩宠,尽管在某些人看来,长久的快乐人生依旧只是理想化的产物,也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 在品读罗素的这篇随笔的时候,自己也会不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会反思一些致使自己有时感到不快乐的因素,并从中获取些许启示——如何为自己寻求一个快乐人生.我也渐渐地意识到如果人们经常裹藏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中,就会剥夺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孤独、自恋和自怜都可能会囚禁人们的心灵,稀释人们对于快乐的体验.事实上,在潜意识当中,人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强化自己内在感受,尽管这些感受本身从客观上讲可能并不是那么地强烈.以孤独感为例,从广义上讲,我仍然认为世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个人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座孤岛.由于人们无法与别人完全地分享自己的心境,所以,每个人都有孤独的倾向.但是,有的人只有在某些时刻滞留于孤独的情绪之中,而有的人却持久地深陷于孤独的情境之中而难于解脱,这就需要自我的心理调节来发挥作用了.当自己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若是毫无意识地让自己沉浸于其中的话,那么就有可能让自己受到孤独感的侵蚀,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孤独的人.这种感觉必然会让人感到很不愉快,甚至会让人感到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但是,如果自己能够意识到不是孤独感本身,而是由于自身的思绪过于纠缠于其中而让自己感到不快乐的话,就会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了—— 客观地去看待孤独感,并勇敢地面对它.这又不禁使我想起一位中国当代哲学家对于“孤独”的精辟的见“我们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因为只有当我们感到‘孤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在那一片刻陶醉于自我世界的宁静中.”但是,过于流连于其中,孤独感注定会消磨人的心灵.“孤独”可以成为快乐的源泉,也可以成为苦痛的根酿.这不是源自于孤独感本身,而是源自于自我的心理调试.这是我在罗素的这篇随笔中得到的一份启示. 同时,罗素的哲学论述也使我更加意识到,“专注于兴趣”才是快乐的源泉.其实,我个人并不是一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但是,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热衷于音乐、旅游、阅读和写作,这一切也足以让我深感快慰.以工作为例,我想如果人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就会把工作当成是一份生命馈赠给我们的礼物,而不是一个作用于身心的重负.就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而言,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尽管自己也经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工作给予我的整体感受还是很好的.工作,不仅能够带给我快乐,而且让我感到满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也不是一个精力充沛而又十分活跃的人,但是,当我站在讲台上讲解知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却能感受到一个不同于平常的自我.“教师好比是演员.首先,你要有资格站到舞台上,然后,更重要地是你要学会享受每一场精彩的演出.这就要求你一定要精力充沛,全情投入于舞台所造设的情境之中,并且要让自己善于交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尽管现实生活中的你并不是这样.然而,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你才可以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并且有机会去享受这种变化的情境中变化的自我.”这是上大学的时候,一位美国外教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这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使我备受启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教学生涯的一个座右铭.工作,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也不仅是为了捍卫一份庄严的义务和责任,更是为了享受工作所能给予我的乐趣和满足,想来这就可以是获取快乐的一个源泉吧.专注于你所渴求的东西,并身体力行地去获得它,全身心地去感受它,是实现快乐的又一个重要的途经.这是罗素的这篇随笔给我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 总之,在这篇题为《是什么使人们不快乐》的随笔中,罗素不仅向我们揭示了人们感到不快乐的因素,而且也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快乐应该是来源于外部世界给予人们的磨练,而不是源于人在内部世界之中形成的自我封闭和约束.因此,人们只有摆脱自我关注”,让我们意识的从对于自我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关注中转移到对于外部世界——我们所渴求的事物和我们所热爱的事物上来,人们才会真正地感到快乐.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元素,一个个体,才得以尽情地享受宇宙中所有壮丽的景象和它所给予我们的欢乐.也就是说,只有让我们的生命之流,与外部世界本能地融为一体,人们才可以从中寻觅到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