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散文诗集 - 道教产生以后在中国思想领域形成什么局面

道教产生以后在中国思想领域形成什么局面

三、道教对于民间信仰有直接而深广的影响。一方面,民间道教往往成为社会下层民众反抗朝廷压迫的组织形式。在许多农民战争中,都是事先通过秘密传教的方式,进行起义筹备的。如东汉末张角曾利用传布太平道,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为起义作好了充分准备;北宋的方腊起义,也利用了“吃菜事魔”教进行了宣传组织工作;还有魏晋南北朝的孙恩、卢循的长生党,以“李弘”为名义领袖的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在道教的精神感召下发动的。民间道教成了下层民众革命思潮的旗帜。由此可见道教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明清最盛的民间宗教大量从道教中吸收营养。如白莲教及其众多支派,皆敬奉无生老母,“圣母降身,刀枪不入”,这无生老母就具有道教尊神的威力;又如罗教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诀,是发挥佛教性空说、净土说和道教的无为清静说而成的;弘阳教信奉混元老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道教诸神本来就庞杂而无严密系统,再加上佛教偶像、天神及鬼神,遂造成明清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特别是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驳杂,除了天地君亲师以外,其他诸如菩萨、玉皇、玄女、财神、灶神、海神、关帝、土地、城隍、钟馗、二郎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③这些道教神仙偶像之为广大农村民众所信奉,更可见道教影响力之一斑。对于这种信奉,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我们应该看到,其中包含着下层民众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和追求。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中主张,“要在世俗的、现实的世界上,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王国,即一个极大公平、和平的世界,人人都安居乐业,竟其天年,世界上没有灾害,没有战争,没有疫病。”④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农民的***同理想。东汉末太平道的信徒们,就曾为此而斗争。“道教所宣扬的另一理想境地叫‘仙境’,认为得道成仙便可以外生死、极虚静,超脱自在,不为物累,在仙境过仙人的生活。”⑤“正因为道教的理想是要实现一个公平、和平的境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主张向邪魔妖鬼等恶势力作斗争;正因为道教幻想形体长生不死而成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与自然作斗争,争取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久视。”⑥正因为道教有了这些思想指向,才会如此深获众心、深入民心,渗透入中国人思想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入中国民族心理的岩层,成为中国民族心理的一种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三大板块构成的:儒、释、道。人们在谈及传统文化的主体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但我认为,这是一种世袭的偏见。我们不能因为儒家文化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文化就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我们只能说,儒家是官方文化的主体。在大文化范畴里,在许多领域(如文学、艺术、民间风俗、天文、生物、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等),道教的涵盖面、影响力都是超越了儒家的。姑列以下几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神仙说广泛吸收汉民族许多古老神奇的神话传说材料,使它们得以保存和光大,这是“不语乱力怪神”的儒家所不为和所不及的。道教神仙说给文学艺术注入了奇幻的魔力。“收入道藏的许多神仙传记,如汉代刘向的《列仙传》、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及尔后的《续仙传》、《集仙传》等,用活泼自由的散文笔调,记叙优美的神仙故事,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学作品。见于道藏之外的作品,为文学家所注目的,则有魏晋时期的游仙诗、元代的神仙道化剧和明清神魔小说。”⑦神仙说的流行激发了许多诗人的幻想和激情,演绎成“游仙诗”。曹植、曹丕、张华、郭璞等人均有游仙诗作流传于世,读之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受道教浸淫最深的诗人,号称“谪仙人”,他的诗歌,表现了仙风道骨,超逸不俗。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戏剧品种——神仙道化剧,专演道教神仙度脱和飞升的故事。《录鬼簿》所载四百本元杂剧剧目,这类剧竟占了大约十分之一。赤松子、东方朔、张天师、陈抟老祖和八仙等,均为舞台上活跃人物。《八仙庆寿》等剧目,流传至今,依然为群众所喜爱。到了明代,神魔小说盛行。在《封神演义》这部神怪小说中,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道教神魔皆成了重要形象;《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都是道教神系;《水浒传》里面有“张天师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孙胜斗法破高廉”等章回;《红楼梦》里一僧一道形影不离,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甄士隐的解注,是佛道结合的精心之作,起了提示全书主题的作用;《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能预断吉凶,呼风唤雨,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聊斋志异》借鬼神狐怪表现作者愤世嫉俗之情,多取材于道教神话,如“崂山道士”、“仙人岛”等。道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给文学艺术提供了神奇谲诡、色彩绚丽的意象,激活了无数作家、诗人的艺术想象。道教对文学的沾溉之功,是不可湮没的。

回复2楼2008-02-13 10:17举报 |

楚山道人金门羽客9

二、道教与民风民俗。道教许多宗教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遂成民间文化现象。在这一方面,也是儒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譬如:在丧葬时要请和尚道士诵经修福,超度亡灵;春节时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进行民间祈神、游艺、商业等综合性活动;逢岁时节令,遇天灾疫疾,须斋醮祭祀、求福免祸等。这些民风民俗都与道教的影响有直接联系。元代时,全真教兴盛,民间有中幡圣会,每年正月十六,执彩绣高幡,列队走会,这项活动也颇有道教色彩。清代,北京正月以白云观为中心举行燕九节,为全市性盛会;旧时扬州地区,二月过土地生日,三月过东岳生日,四月过神仙生日,五月过关帝生日,六月过二郎神生日,八月过灶君生日,成为民间惯例,这些都不是道教团体有组织的活动,而是民间相沿而成的习俗。封建社会后期,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尊神,如铁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刺绣崇妃绿仙女,墨匠崇吕祖,乞丐、剃头匠崇罗祖大仙,文具商崇文昌帝君等,按时祭祀,相沿成习,而与道教系统的宗教活动无直接关联。还有明代问世的道教《功过格》、《阴骘文》等劝善书,对民间道德生活有深远影响,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⑧

三、道教与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道教的终极目标,是幻想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道教的信徒们想尽了一切可能的办法,如烧汞炼丹、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等。这些举措,虽然不能使道士们长生不死,但也为后世化学、医学等提供了某些启示。譬如炼丹术,就对原始化学作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东晋的葛洪从炼制仙丹的实验中观察到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硫化汞经过锻炼,其中所含的硫变成二氧化硫,游离出水银,再使水银和硫磺化合,便生成硫化汞;又如铅经过化学变化可以变成胡粉,即铅白,铅白加热后经过化学变化,成为赤色的铅丹。这些实验为后世化学提供了确凿的资料。另外,许多道士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葛洪著有《抱朴子内篇·仙药篇》、《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医药书籍多种,对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等都有研究,对免疫法也有准确的认识,贡献不小。另外,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孙思邈著《千金要方》,都是道教著名的医药书。近代道士陈撄宁对中医理论造诣颇深,在道教界和医学界有广泛影响。中国传统气功学多来自道教内丹学,以吐故纳新、除欲净虑为要旨。道教有所谓炼精化气、炼神化虚、炼虚合道之说,而气功学就是其中积精累气之学,具有极高的科学和实用价值。在这些方面,儒家更是望尘莫及。

此外,道教在其它文化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如天文、音乐、绘画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以上内容就道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民俗、民族关系和农民运动各个方面,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不可一概而论。道教所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我国的历史,探讨我国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有必要对这一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域进行认真的研究。